央广网北京6月2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年来,所谓的“花式催婚”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而这些讨论在无形中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人对婚恋的焦虑感,甚至这类焦虑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在部分大学中,婚恋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场场爆满。

大学婚恋课就是教如何谈恋爱吗?会“挂科”吗?谈恋爱,老师教得会吗?婚恋课成为校园“爆款”又折射出了哪些社会状态?

 

课程只是教怎么恋爱?格局小了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影视作品所青睐的话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对爱和归属有所向往。武汉理工大学《爱情心理学》的课程教师张晓文指出,大学里的婚恋课契合了大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她表示,爱情确实是一门需要实践的“课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在“躬行”前也需一定的方法论来指导。

张晓文告诉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爱情心理学》等此类婚恋课程就像一个“避坑指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爱情的价值观,教授一定的爱情方法论,加强学生对于亲密关系的敬畏心。

但张晓文表示,与其说大学婚恋课程是在鼓励学生谈校园恋爱,不如说它是在鼓励同学们积极地投入人际交往,积极地建设自己的亲密关系。例如,在婚恋课中,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是一个重要的考核点。婚恋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爱、表达爱、维护爱,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交朋友,懂得如何站在异性等不同于自己性别、成长环境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她表示,有研究发现,无论男女,在年轻时拥有一些异性朋友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事业都有帮助。

亲密关系,是科学

婚恋课近些年在大学校园里爆火,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关注,但实际上,像张晓文的《爱情心理学》这门课程已经开设了近十年。

她指出,近五十年来,科学家对于爱情等亲密关系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获得了许多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但长期以来人们获取所谓爱情知识的途径,却大多是影视剧、小说或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爱情经历。特别是在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爱情常常与缘分挂钩,但张晓文表示,爱情不是一门玄学,是一门科学。

婚恋课火爆的背后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情感教育的缺失。

张晓文指出,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职业技能,但通常忽视了如何享受独自一人的夜晚,如何与另一半相处,如何与孩子相处等能力。她认为,情感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但是相关方面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人与人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安慰,共同走进幸福的人生,张晓文希望这能成为情感教育的整体观念:“培养正确的婚恋态度,建设良好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张晓文认为,当前网络上常引发群体辩论,甚至是激化群体对立的某些性别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婚恋状态,一些性别对立的议题可能会加剧学生对于异性的偏见,让学生对于爱情等亲密关系的建立丧失信心和兴趣。

她表示,学生和家长在婚恋观上的一些误解可以在课堂上予以澄清。课堂上,学生展开辩论,相互了解。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共同上相关网课,了解彼此,参与学习,以此建立更加健康科学的婚恋观。张晓文说:“其实,别看家长是家长,爱情心理学等课程上的‘学分’他们现在也未必拿得到。”

监制:白中华

记者:富赜

编辑:刘飞 潘雨薇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