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12月7日,我们迎来大雪节气。虽然,不是说真的这天就得下大雪,但它也反映着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大雪节气通常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我慢慢地听,雪落下的声音,闭着眼睛幻想它不会停……”,结果,却可能有人会提醒你,这可能是场遭到人工影响了的“假雪”。

  前几天,河南下雪了。正当人们沉浸于落雪的景色时,这场雪却因为“是人工降雪”的话题以及“雪莫不是假的,下了个‘寂寞’”的网友评论出了名。

  当地气象部门回应称,这场雪是自然降雪和人工增雪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有了人工参与的降雪,降下的还是真雪花吗?人工能“无中生有”吗?如果没有人工影响,这场雪还会下吗?人工如何影响天气?

  人工增雪,如假包换

  在戏剧中,如果需要演绎、模拟下雪的场景,常会用一类叫“喷雪机”或“雪花机”的设备,使用专门的雪花油或雪花膏,就能有雪一样的东西从机器前方的口中喷洒出来,营造出下雪的场景。还有些方法就更简便,比如,用鼓风机吹塑料雪、纸雪或腊雪等等。

  我们都知道这不能叫真的下雪,只是一种看起来的视觉效果。

  那么,人工增雪到底是不是像有些人所怀疑的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凭空想象”呢?

  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严雪表示,人工增雪落下来的是如假包换的真雪花,不存在“假雪”之说:“人工增雪是气象部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的一项工作内容。天空中必须有适合作业的云层,而且,云层的气温也必须达到一定标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适的云,人工增雪也就没有了前提。

  云的“出道”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云符合人工增雪的标准呢?

  我们先来看看云要如何变为自然降水。云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随着空气的上升,地面的水汽被夹带着一起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水汽升入云中冷却凝结,成为云中水汽的一部分。云中的温度过低时,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哪些云需要人工来帮它们一把?

  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黄毅梅介绍,人工增雨、雪需要能达到一定条件才能作业,比如,云层温度低于零度,有一点厚度,云中含水量较大,云系处于发展阶段,并有持续水汽输送。另外,还需要云中有过冷水(有水汽),冰晶浓度较低等。有了这些就算通过了“审核”,被认定具备增雨、雪潜力。

  云也分冷暖。暖云里充满水珠,温度在零度以上,当上升气流托起它,它们在空中漂浮着,掉不下来;冷云的温度在零度以下,云里有丰富少量的冰晶和过冷水滴,它们又小又轻,在上升气流的托举下,也不会掉下来,这时候就需要人工来帮忙了。

  黄毅梅表示,满足人工增雪的条件,基本上就也满足自然降雪的条件,开展人工增雪作业只是对降雪产生促进作用,增加降水、雪量。

  古代就有土炮防雹

  拥有了能够进行人工作业的天气条件后,气象部门会通过飞机、高炮,以及地面烟炉等作业方式,把碘化银等催化剂发射到云层当中,来促进降雪的发生。

  黄毅梅介绍,通过人工催化作业,云中会产生一系列唯物的变化,云层可能会发生、发展得很旺盛,这样,降水、降雨、雪的持续时间会延长,降水量也会增多。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是干冰、液氮、碘化银等。成冰剂、制冷剂类的催化剂用于“冷云催化”,碘化银播撒到云中,形成许许多多的碘化银离子,这些离子能合成人工冰晶,播洒的人工冰晶通过冰晶效应原理吸附云中的水汽,形成降水因子,达到增加降水和降雪目的;吸湿剂则用在“暖云催化”上。

  除了增雪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还有增雨、防雹等。

  中国清代的《广阳杂记》就载有:“夏五、六月间,常有暴风起,黄云自山来,必有冰雹,土人见黄云起,则鸣金鼓,以枪炮向之施放,即散去。”这是中国古代用土炮防雹的生动描述。

  1958年,我国在吉林省首次开展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试验。

  如今,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呢?比如,在干旱、水库增蓄、改善生态环境、森林灭火等情况下,可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

  监制:梁悦

  记者:总台央广记者刘飞、河南台王发艳

  编辑: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