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上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最近,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当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在饮食方面提出,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食物多样化,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培养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幼儿自主进食行为,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和选择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是胖,还是可爱在膨胀?

  成人是否肥胖可以参考的一个指标是BMI指数,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那么,儿童青少年肥胖用什么来衡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2018年8月1日起实施。当中给出了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

(央广网发 来源:《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

  其中,超重“overweight”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可能造成健康损害的一种前肥胖状态。而肥胖“obesity”,则是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如何区分孩子是喜闻乐见的“壮”,还是需要注意的“胖”?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科博士李志玲介绍,从科学意义来讲,壮是指肌肉发达,很结实;胖则是身体脂肪量超过了正常范围,可以通过体脂测量来判断。

  “小胖墩”伤身还伤心

  可爱没有膨胀,健康风险却因为肥胖而膨胀了。

  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有身体健康隐患,还可能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李志玲指出,儿童青少年肥胖易得糖尿病。青少年儿童偏爱高油、高盐、高糖饮食,这些会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产生胰岛功能异常等,以后容易发生糖尿病。

  此外,肥胖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和骨骼发育。李志玲介绍,吃的多且油腻,运动又过少,血管压力就过大,导致高血压。以前似乎只有老年人才会患的高血压,现在也出现在儿童青少年中。并且,肥胖儿童患儿童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概率也会增加。

  还有一点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肥胖带来的呼吸问题。因为肥胖,肺容量比较小,长期缺氧后就容易没有呼吸,而睡眠呼吸暂停有死亡风险。

  不仅如此,部分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难和肥肉说“拜拜

  李志玲提醒,童年时的“小胖墩”成年后想获得健康身材,恐怕要付出更多努力。她指出,肥胖不是“无源之水”,长期形成的高盐、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不容易改掉。同时,不爱运动的惰性也是减肥路上的障碍,而体型肥胖在进行部分运动时难度也更大。

  还有沉积在脏器上的脂肪,它们很难减下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云听App,搜索《新闻超链接》)

  监制:白中华

  总台央广记者:富赜

  编辑:刘飞 毕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