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7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1月17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67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通报了1月15日北京新增本土新增病例溯源情况。结果显示,病例标本基因序列与2021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一是病例发病前14天内均无外省市旅居史,工作期间偶尔会收发国际邮件。病例于1月13日出现嗓子痒症状,1月14日出现乏力、发热症状,1月15日肺部CT未见新冠肺炎典型表现,综合1月14日、15日、16日病例标本的核酸检测CT值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初步判断病例处于感染的早期阶段。

二是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大数据比对,通过排查病例与各类风险人群接触史,包括入境人员、京外风险地区来京人员、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未发现有轨迹重合。

三是通过排查病例发病前14天的活动轨迹,共排查18个公共风险点位。目前已经判定密切接触者69人,均已落位管控,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集各类风险人员标本16547人。截至目前,与病例同住及同工作的人员标本均为阴性;其他各类风险人员标本均为阴性;外环境采样共811件,除病例家庭和工作单位个人工位外环境阳性外,其余风险点位外环境标本均为阴性。

四是对病例的冷链接触史进行排查,相关冷链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五是病例自述近期曾收发过国际邮件。该国际邮件于1月7日自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及中国香港到达北京,病例于1月11日收到邮件。病例自述,在此期间其仅接触邮件包装外表面和文件纸张首页,未接触包装内表面和其他纸张。已采集该国际邮件环境标本22件,其中包装外表面2件、内表面2件以及文件内纸张标本8件,经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并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截至目前,在运输途中可能接触人员共8人,除病例外其余接触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此外,采集同一来源发往另一地点尚未拆封的国际邮件环境标本54件,检出5件阳性,其中外包装阳性1件和文件内纸张阳性4件。

六是北京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对病例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序列分析显示,病毒属于VOC/Omicron变异株(BA.1进化分支)。与北京既往病例以及近期国内外省(市)报告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均存在差异,不属于同一传播链;与2021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

综上所述,结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可疑物品样本检测结果以及病例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提醒,春节将至,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在即,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坚持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不动摇,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原则。广大市民朋友要切实增强防控意识,履行个人防控责任。

一是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要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不握手、勤洗手、常通风、少海淘,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措施,进入公共场所时,要严格落实佩戴口罩、验码测温、一米线等防控措施。

二是减少人员聚集。按照“非必要不举办”原则,严控大型活动,倡导线上团拜,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减少人员流动,少聚集,不扎堆,减少不必要的聚餐聚会。避免在密闭空间中聚会,活动尽可能简短并注意开窗通风。

三是坚持非必要不出境,倡导市民在京过年,非必要不出京。密切关注近期国内外发生疫情地区的疫情进展情况,国外疫情高发期间,尽量减少购买境外物品,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和报告确诊病例地区旅游、出差、探亲。正在京外出差、旅游、探亲等未返京人员要做好旅途、就餐等过程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风险。如遇有所在县(市、区、旗)有病例报告的人员,请自觉遵守进京管控有关措施。

四是积极接种新冠疫苗。面对免疫逃逸能力增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要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免疫,提高6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稳妥开展3至11岁人群疫苗接种;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员尽快接种。

五是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尤其是旅行归来后,更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具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减退、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新冠肺炎相关表现,不带病上班、不参加社会活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打网约车等,戴好口罩,及早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按规定就医,配合开展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向医生告知活动史、接触史及身体异常情况,不自行购药、服药。

编辑:刘阳禾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