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月15日消息(记者赵家慧)“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事关‘中国饭碗’。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安徽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彬提出,要夯实种质资源根基,打造硬核农业“芯片”。

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彬(央广网发 郭海洋摄)

作为一家专注于鲜食番茄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国家种业强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积极实施中国瓦大番茄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

吕彬介绍道,该项目目前已累计投资资金2800多万元,建成有番茄中期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圃、科研中心和番茄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力求建设成中国第一家番茄种质资源库。

未来农业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是吕彬常思考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吕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阜阳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主要存在投入力度不够、研发力量缺乏、机制不够健全、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育繁推投入主要靠企业自身,种质资源开发周期较长。吕彬认为,作为农业大市,阜阳应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需求,以广泛收集、安全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集中力量攻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

种质资源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吕彬建议,首先要强基础,着力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涵盖从省到地方多级、参与主体多元、组织形式多样的农业种质资源协同保护体系,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公开、交换机制,通过互联信息平台筛选可供开发利用的优异资源,促进种质资源异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相结合,国家、省种质资源库(圃)异地保护与农民就地保护相补充,对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的单位和重点农户开展传承保护授牌,给予支持。

其次要补短板,着力提升种质资源保护精准度。针对各类农业特有资源设立优异基因挖掘专项,开展基因精细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加强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的衔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队伍,引导建立资源收集保存、良种繁育、种子生产和技术推广全产业链的种业科技支撑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促创新,着力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农作物(特别是经济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西瓜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攻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济作物种源保护利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要重奖补,着力推进种质资源高质量创制利用。设立地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利用政策奖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建议建立稳定、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支持力度。

编辑:汪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