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会亮点榜】合工大智能院助力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8-05-26 10: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5月26日消息 5月25日,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在滨湖会展中心绿色制造区展馆里,央广网安徽频道记者看到了一辆轻量化电动乘用车,整车实现降重约200公斤,又可以节省装备投资80%以上,围观的参观人员表示十分期待该项技术未来的推广,“既环保,又省钱,还安全,实现了我对电动乘用车的所有幻想。”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小郑告诉记者。

  数字化精密铸造突显卓越

  记者了解到,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2014年由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支持,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签订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学科优势及人才优势,丰富合肥乃至安徽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

  本次制造业大会上,合工大智能院参展展品有两类,即乘用车铸造铝合金底架和轮毂电机驱动轻量化电动乘用车,前者的特点是通过数字化精密铸造技术,实现乘用车铸造铝合金底架一体化成型,实现了零件集成和大幅减重;后者为轻量化电动乘用车整车使用整个“铸造铝合金底架+碳纤维乘员舱”的车身结构,仅采用粘接、铆接和螺栓连接组合而成,取消了冲压、焊接、电泳等传统工艺,既绿色环保,整车实现降重,“比如说传统汽车的电机是藏在引擎盖下,非常占用空间,经过我们的研究和测试,这辆电动乘用车的发电机就安装在轮毂内,节省了大量空间和重量。”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项成果将依托合工大智能院牵头的省数字化精密铸造创新中心实现量产。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发展

  在相隔不远的另一处智能制造展区,由合工大智能院孵化的一家企业代表也参加了本次制造业大会的展出,这家名为合肥引力波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生产内容的方式,是为企业提供一套诊断测评报告,帮助企业认识能力短板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规划,提供企业推进智能制造业的路径,“实现大数据的产业应用,在一些较为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早就开展了。就像是为企业做体检报告一样,我们依据最新的发展标准,通过行业模块细分和深度调研,最后得出一份详尽的企业发展的‘体检报告’。”合肥引力波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生利对记者说,像引力波一样被孵化的企业,在合工大智能院还有54家。

  据了解,自2014年4月合工大智能成立以来,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孵化高科技企业55家,总注册资金超4亿元人民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近60个。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兴企业正在快速成长,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合工大智能院正在加紧推进省数字化精密铸造创新中心建设,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测中心等4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获批或共建公共技术平台18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验中心填补安徽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空白,对于安徽省加快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合工大智能院注重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品牌的优势与特色,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技术、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创新创业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相关企业培养发展急需的研发及应用类人才近1500名。

  产业化进程助力制造业转型

  在本次展会上呈现的技术,只是合工大智能院研究成果的管中一窥,记者了解到,由合肥工业大学研制承建的世界上首个超大型薄壁精密铸造模范工厂于2016年10月在安阳产业基地投入使用,标志着数字化精密铸造技术可实现批量、规模化生产。

  除此以外,某知名汽车企业“轻量化”电动乘用前瞻车第一辆样车已成功试制装车并完成调试。这辆车架通过精密铸造,一体化成型,能实现降重约200公斤,且能大幅缩短新车开发周期、大幅降低整车开发成本。整个“铸造铝合金底架+碳纤维乘员舱”的车身结构仅采用粘接、铆接和螺栓连接组合而成,取消了冲压、焊接、电泳等传统工艺,既绿色环保,又可以节省装备投资80%以上。该成果将依托省数字化精密铸造创新中心实现量产。

  据悉,安徽省数字化精密铸造创新中心,由合工大智能院牵头,合工大与苏氏精密制造技术(北京)股份公司共同发起,联合邀请国内精密铸造归口行业协会、国家级一类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优秀精密铸造及装备企业、国家级产品检测检验机构、行业标准化组织等相关单位,共同出资组建。2017年10月,被认定为安徽省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下一步,将努力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入融合,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而努力。

编辑: 鲍玉婵

【大会亮点榜】合工大智能院助力安徽制造业转型升级

5月25日,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在滨湖会展中心绿色制造区展官里,央广网安徽频道记者看到了一辆轻量化电动乘用车,整车实现降重约200公斤,又可以节省装备投资80%以上,围观的参观人员表示十分期待该项技术未来的推广,“既环保,又省钱,还安全,实现了我对电动乘用车的所有幻想。”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小郑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