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六安4月23日消息(记者赵家慧)横塘岗乡黄墩村位于安徽六安市金安区,这里是巢湖主干流丰乐河的源头地区。它原是江淮分水岭上一个毫不起眼的老龄化村庄,80%以上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地分人分、地散心散,是个趋于解体的”空心村“。

丰收后村民们的笑脸。(央广网发 金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变”改革 “蝶变”开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墩村实行分田到户和家庭经营的“大包干”制度,但实际上却造成了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几乎没有村集体“统合”经营的局面。有“分”无“统”,在黄墩村的具体表现就是土地、山场、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分散在一家一户,加上年轻人大量外出,劳动力不足,全村有20%左右的土地处于抛荒状态。

继续分散经营乡村没有出路,也没有未来。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变革迫在眉睫。

回溯黄墩村4年“三变”改革历程,横塘岗乡副书记张琨说得实在,“变革的初衷,就是对碎片化的闲置土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让土地产出更多效益,把真正的村集体‘找回来’。”

2017年底开始,黄墩村抢抓农村“三变”改革的有力机遇,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三变”改革为“总抓手”,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黄墩村已入列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国家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省级和市级示范合作社等。近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择优遴选了50个“三变”改革典型示范村向全省进行推介时,黄墩村榜上有名。

经过4年的改革实践,黄墩村通过“三会、三看、三试”,明确“集体领办、股份合作、村企共赢”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了“破茧成蝶”式的跨越发展。“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变改革+经济主体+农户”的新型乡村生产模式使得农户富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大闸蟹养殖、稻虾米种植、油茶产业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集体经济收入破百万。

村容整洁美观的黄墩村。(央广网发 金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1+N”组合拳 直击发展关键点

柳抱丝集体经济合作社是黄墩村为乡村振兴陆续打出的“1+N”组合拳中,最初的“1”。

2017年底,黄墩村党支部通过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股份合作社,推动2700亩土地集中流转入社,约占全村土地总数的90%。

之后的4年多时间里,黄墩村党支部依托合作社为平台,以集体经营性资产、土地资源、上级扶持资金等入股的形式,以“1+N”模式,相继孵化出六安市丰乐源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六安市龙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六安市黄粮畈生态种植有限公司等8家子公司。“N”从最初的“3”逐渐发展至如今的“8”,为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很有借鉴意义和可复制的范本。

六安市黄粮畈生态种植有限公司是最早的一批“N”之一。

2018年春,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张兆明等四人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成立了六安市黄粮畈生态种植有限公司,流转了2700亩土地,主要经营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加工及销售。

公司发展和黄墩村的改革一样,是在一步步尝试和调整中进行的。由于传统水稻种植效益低,2020年,公司迈出的第一步便对水稻种植结构和种养模式进行了调整,推广稻鸭共生水稻1000亩。第二步,则是建成稻米加工房和精米加工厂,初步形成稻米生产的产业链。为加快品牌建设,打响黄粮畈生态有机米品牌,公司又着手进行稻米的绿色认证。今年2月,六安市黄粮畈生态种植有限公司生产的黄粮畈珍珠香米、长粒香米和稻鸭共生香米等多个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

之后,基于农机合作社,公司开始自行育秧,并在稻田里套种了300亩的梅干菜,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也降低了种植成本。张琨告诉记者,2021年,公司年产值达461万元,其中梅干菜种植就贡献了60万元。

“‘三变’改革激发了黄墩村的发展活力,引来了多个企业和农业项目。农产品有了,为了解决销售问题,拥抱电子商务是必然的。”黄墩村第一书记张务清说。于是,黄墩村成了横塘岗乡最早拥抱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发展的村子。现在,通过电商,无论是大闸蟹、中草源药材基地的手工中草药香囊,还是村里贫困户家散养的土鸡蛋、土鸡等农特产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

水产养殖也是黄墩村大力发展的产业。(央广网发 金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内外兼修 变革不止步

“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成果,黄墩村积累了小小的名气。我们想承接农业培训,把发展经验告诉更多村子,也让更多人知道、来到我们黄墩村。”张琨告诉记者,下一步,黄墩村将紧扣乡村振兴20字方针,在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自主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下功夫。聚焦特色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挖掘附加值,夯实“一村多品”产业基础。“今年,我们已争取了项目资金400万元,吸纳社会投资300万元,聚力打造跑山羊特种养殖基地,逐步形成油茶、大闸蟹、横塘跑山羊三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

一方面修好“内功”,以订单农业为主导,探索“村村联合”,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步伐,打响特色品牌。同时,完善基础设施,修好交通主干道,为未来的农旅融合计划做好硬件准备。另一方面提升”外功“,稳步拓展合肥、上海等长三角市场,聚焦“网红”经济,强化线上线下宣传营销,真正促进农产品“产得出、叫得响、卖得俏”。

编辑:徐秋韵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