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乡贤、乡土、乡愁:“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共议乡村文化振兴

2017-11-20 20:5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黄山11月20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11月20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共同探讨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探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出席并作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任泽锋指出,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全面发展。

  中共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作主旨演讲

  任泽锋表示,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徽州魅力永恒。徽州乡村,是青山碧水环绕的生态之乡,是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诗书之乡,是遍布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乡,是“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之乡。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要求,努力让黄山大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成为世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高峰对话中,安徽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高丙中先后作了题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徽州标本》、《走出乡仇 走进乡愁》、《明清文人笔下的徽州图景及当代启示》、《以“现代国家建设”的名义振兴乡村文化 徽州的文化自信与国家的文化自信》的主旨演讲。

  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认为,乡村曾一度成为人人轻视甚至仇视的地方,只认识到乡村脱离了中国发展,拖慢了中国的发展,但没有看到有乡村的支撑才使得中国发展这么快这一事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农养政的结束,中国的乡村正发生着深刻剧烈的变化,资源单向流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一些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乡村,正成为社会追捧的养生之地、旅游胜地、投资兴业的热土,乡村将成为井喷式消费之地。

  刘奇指出,重建乡土文化要坚持三个守住,一是坚守原点,二是坚守初心,三是坚守自我。乡贤是乡土文化的精灵,乡愁是乡土文化的折射,他提出,要在传统中传承,在发扬中发展,重塑新乡贤文化。同时,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乡村治理制度,用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作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认为,明清时期的徽州图景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之下的图景,是文人笔下的图景,它们是真实的,却往往是局部的,带有文人情调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年的图景是参照,更应该超越过去、面向未来。徽州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价值观念,特别是崇“德”尚“文”的传统,都是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应该继承弘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认为,文化自信固然有一个向外宣示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完成内部的文化认同。中国在文化上的急迫问题是一个重新确立“自美其美”的文化自信问题,其优先要做的则是,足够充分地肯定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化。黄山的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实验一方面固然是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更是为全国的国土合理利用、宜居家园建设提供了新的空间,这是在为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战略、新规划提供一个新的答案。

  分论坛围绕“乡贤:徽州乡贤对乡村文化的启示”、“乡土: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思维”、“乡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复兴”等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编辑: 鲍玉婵

乡贤、乡土、乡愁:“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共议乡村文化振兴

11月20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文化徽州高峰对话”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