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以渔养湖 天鹅湖鱼“游”上市民餐桌

2018-02-08 09:2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2月8日消息 2月6日晚上9点多,寒风瑟瑟,气温只有零下4摄氏度,滴水成冰。天鹅湖畔高楼大厦灯火通明,湖面碧波荡漾,就在湖边,由合肥市蜀山区接收办和中标捕鱼公司组成的捕鱼队点亮夜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2018年度天鹅湖集中捕捞行动从这天启动,本次捕捞大约持续5天时间。捕捞行动已经持续十年,每两年一次开展一次,今年是第5次。

  现场,大型吊车、卡车、捕鱼船集结。6名捕鱼员身穿捕鱼防水衣,在岸上做着热身活动。寒风呼啸,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捕鱼员和蜀山区工作人员全然不顾,有条不紊的调度人员和机械,做着准备工作。

  随着现场负责人一声令下,6名捕鱼员3人一组,走到      2条铁皮船上,坐好位置、把牢船桨,喊出“一二、一二”口号声,划破寂静的天鹅湖面,捕鱼员整齐划一的向湖中间划去。

  “这次捕鱼采取围网方式,几天前就开始在湖内撒网,从湖西岸开始、沿着南北方向下网。下好网后,将网逐步往湖东岸方向边推进、边持续缩小范围,最终把大鱼集中收在一个大型的、分成几个格子的围网里,。”捕鱼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

  在寒风中捕鱼是件苦力活,也是一件技术活,通过围网将鱼赶到小网后,捕鱼用力拉网,网里的鱼儿引进“格子”中,个个活蹦乱跳。鱼在水里的力气特别大,挣脱能力很强,几个工人合力,终于把第一个格子从大网中分解出来,用小船拉往岸边,然后再用改造好的能漏掉水的大塑料箱子把鱼转运到一旁等待的车子里。

  第一个箱子靠近岸边,记者看到里面挤满了鱼,密度很大,大鱼张大嘴呼吸,不停地翻动、翘起大大的尾巴。

   一辆大型吊车早已在岸边待命,只等鱼儿上岸。吊钩上事先装好电子秤,勾住箱子,鱼的重量便在电子屏上清晰显示,减去事先称过的箱子重量,便是一箱鱼的净重。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负责查看,并在多人的见证下,记在了统计表上。

  天鹅湖作为景观水体吗,不仅禁止游泳,还禁止垂钓,何来集中捕捞呢?蜀山区接收办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湖内的雨大多数源自2年前政府投放的鱼苗。经过1-2年的生长,鱼苗成长为大鱼,加上一些市民平时在天鹅湖内放生鱼、龟类水生动物,天鹅湖中鱼的密度逐渐增大。“鱼的数量多了,消耗的氧气成倍增加。特别是到了夏季,炎热的气温加之湖鱼过度密集,易造成鱼群大批翻肚死亡。”因此,每隔2年,政府就会在冬季对天鹅湖内的鱼进行一次集中捕捞,防止湖鱼过度、过密生长。

  既然大鱼消耗水中氧气,又为何投放鱼苗呢?蜀山区接收办现场负责人介绍,投放的鱼苗种类主要是花鲢、白鲢,这类鱼是蓝藻等浮游动植物的天然“克星”,在数量平衡的前提下能起到净化水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的良好作用,因而鱼苗投放是水质净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天鹅湖建成开放的这十多年,‘放鱼养水’持续开展,平均每2年开展一次鱼苗投放。每次投放鱼苗的数量,则是前一次根据捕鱼量来决定,维持水体内部生态平衡。”该负责人介绍。

  现场,捕捞员仔细对每一条鱼过称,对超过三斤的大鱼装车运走,对不足3斤的小鱼,放回湖中,“这是为了保持鱼群生长活力。”该负责人介绍。(监督称重)

  对合肥市民来说,捕捞工作不仅让天鹅湖水保持碧水青波,还能品尝到味美鲜甜的湖鱼。

  “瞧,这鱼多新鲜,力气大!”一位捕捞员拿起一条鱼给记者看,“这鱼水色多好,鱼鳞颜色浅,肉质饱满肥厚,一看就是在干净水质里养大的!”

  “天鹅湖湖鱼无论在肉质还是水色上都优于市场上大多数同类鱼,因此销售价格要比同类鱼每斤高出0.2—0.3元。”捕捞公司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捕获的湖鱼当天凌晨就会出现在合肥批发市场,几个小时后便被烹为一道鲜美的红烧鱼或者鱼汤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据了解,经过竞争性谈判,蜀山区确定了一家捕鱼团队。在实施捕鱼前,事先明确了起获湖鱼的单价,而销售湖鱼所得收益将全部缴入政府财政,用于天鹅湖新购鱼苗投放和水质净化等项目支出。

  这次捕捞只需要短短几天,等捕捞活动结束,蜀山区将组织投放新一轮鱼苗,“还是以花鲢、白莲为主苗,同时希望市民不要往天鹅湖内放生鱼、龟等生物,防止影响水体生态平衡”,该负责人介绍说。汪茹 陈三虎 朱琛琛

编辑: 汪称

以渔养湖 天鹅湖鱼“游”上市民餐桌

央广网合肥2月8日消息 2月6日晚上9点多,寒风瑟瑟,气温只有零下4摄氏度,滴水成冰。天鹅湖畔高楼大厦灯火通明,湖面碧波荡漾,就在湖边,由合肥市蜀山区接收办和中标捕鱼公司组成的捕鱼队点亮夜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2018年度天鹅湖集中捕捞行动从这天启动,本次捕捞大约持续5天时间。捕捞行动已经持续十年,每两年一次开展一次,今年是第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