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健康频道 > 中广健康

央广网

秋季除了秋冻,最好别烫发

2015-09-25 08:22:00 来源:重庆晨报

  暑往寒来,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皮肤腠理由疏松转为致密,阳气开始潜藏于内。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宁蔚夏表示,在气候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养生也要顺应天时。

  初秋 防暑保脾胃

  (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御暑热。初秋暑热仍未退去,素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称。此时养生重在解暑降温、预防中暑。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处事不躁,以防暑热伤心。

  保脾胃。此时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最易伤脾,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饮食要清淡,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并且少食冷饮、秋瓜等寒凉食物,以免中伤脾阳。

  解秋乏。由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不少人会觉得浑身疲软乏力、精神欠佳、睡意连绵、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早睡早起,切忌过劳。

  仲秋 防燥常秋冻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防秋燥。仲秋时节草木逐渐干枯萎黄,人体也表现为“津干液燥”,如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养阴润燥。

  护毛发。肺主皮毛,秋天干燥的气候致脱发相对增多,为做好头发的养护、防止脱发,这段时间最好暂停烫发,因为化学药水和高温更容易对头皮造成刺激;可以擦一些营养性的发乳或发蜡。适量多吃芝麻、核桃、黑豆、黑木耳等,也对养发、护发很有好处。

  常秋冻。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正是“秋冻”的好时机。青壮年以及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和小孩,此时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为越冬打好基础。

  晚秋 避寒打“底补”

  (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避风寒。晚秋气候开始转寒,此时须及时添衣,不再适宜“秋冻”。深秋时节不时有寒流侵袭,寒邪易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时保暖,以防疾病发作。

  消秋愁。秋天的萧索之景易引人情绪低落,此时要注意精神调养,多参加户外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

  打“底补”。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其实,要想达到冬季进补的目的,首先应该在秋季调整好脾胃,晚秋正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食疗佳品推荐芡实,可用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猪瘦肉、鸡肉等,可以起到健脾益胃、固肾涩精的作用,对于慢性腹泻、夜尿频多等症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编辑:申珅

关键词:脾阳;烫发;护发素;慢性腹泻;头皮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这样吃螃蟹竟会丧命

作为海鲜的一种,螃蟹也是一种高嘌呤食物,所以一些痛风病患者也是一定不要食用,避免诱发痛风。患有痛风的病人,由于尿酸高,嘌呤代谢障碍,更不能吃螃蟹,以免痛风发作、加重。

2015-09-02 08:18:00

这些水果加重体内湿气 伤及脾阳

天气潮湿、闷热,不少人出现大便不成形、厌食、困乏等症状,这些都是脾虚湿盛的表现。当季比较适宜的清热食物还有芹菜、蕹菜、马兰头、茭白、萝卜、荸荠、藕、茄子、丝 瓜、海带、紫菜等。

2015-07-30 08:41:00

大暑养生:护脾阳 莫贪凉 利水化湿 留芳香

若因天热而喝冷饮,虽能解一时之热,但寒凉入体,却要消耗大量阳气去气化这团寒湿邪气。隐白穴,乃是升脾阳之大穴,于大暑节气艾灸隐白穴,可扶脾回阳;此外艾灸去除脾胃湿寒,消除腹胀,同时能治疗月经过多和痛经,以及牙龈出血。

2015-07-24 09:12: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编辑推荐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