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2日消息 2019年5月7日,清华大学校内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的救援,一名突发心脏骤停的大一学生,成功被同学使用宿舍楼内配备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从鬼门关救回人间。在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万,而抢救成功率却不到3%,每次成功救援的背后,资源与信息流通都缺一不可。

捐赠设备,暖心守护师生生命安全

2021年9月10日,我们迎来第37个教师节。9月11日,我们又迎来第22个世界急救日。在这个特别的时间,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宣布将联合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红十字会,向北京的学校捐赠“应急救护一体机”,一体机配有AED和急救包等,逐步在北京市中小学及普高全覆盖。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召开2021年“世界急救日”新闻发布会)

今年世界急救日的主题是“做学校社区的急救英雄”。8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做好校园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推进“应急救护一体机”进校园,提升校园急救水平,夯实校园安全保障能力。此次捐赠的“应急救护一体机”将进一步链接校内外,响应学校与周边社区的急救需求。同时,依托为学校配备的一体机,为学校和周边社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倡导社会公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学急救、会急救、敢急救。

(8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在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开展“小小急救员”培训课程)

(活动现场)

科技创新,探索应急救护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从AED设备到急救员都较为缺乏,短期内难以补齐,让现有资源充分得到调配,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途径之一。因此,除硬件层面的设备捐赠外,今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还与腾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依托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的向善实验室群研发“急救宝”,发挥腾讯科技与产品能力,共同打造应急救护公众服务系统,探索变“偶遇式急救”为“网约式急救”。

(活动现场)

根据构想,通过“急救宝”系统可以实现全国AED设备、急救志愿者基础信息的接入管理、可视化呈现,打通应急救护设备与急救志愿者“两座孤岛”,建立社会化互助网络,实现突发情况下快速定位呼救、实时响应,提高现场施救的应急效率和救护能力,用科技手段助力解决应急救护难题。

(活动现场)

这是一次针对我国现有条件下,利用互联网产品解决方案主动寻找适合中国的应急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腾讯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并宣布首期投入500亿元,用于对包括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探索。未来,“急救宝”应急救护公众服务系统将秉持开放平台的理念,希望汇聚更多合作伙伴的力量,不断提升公众急救常识和技能,为社会更多的人带去“生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