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 正文
丹麦国家舞蹈团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3-11-20 16:12 来源:人民网我要评论 央广网上海11月14日消息 现代舞《爱之歌》是丹麦国家舞蹈团艺术总监蒂姆·罗仕顿与瑞典爵士歌手卡罗琳·汉德森一步步打磨出来的作品。在此之前,两人曾讨论要以瑞典民谣为背景创作,却一直未能成行。汉德森后用一场柔软绵长的爵士音乐会,平息了罗仕顿对瑞典民谣的牵挂,也破除了他此前曾对爵士乐抱有的偏见。决定以孤注一掷的态度制作《爱之歌》后,罗仕顿将一个个爱情小故事串起合成了这部以爵士乐为背景的《爱之歌》。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爱之歌》前晚开始在艺海剧院上演,现场虽未坐满,却不妨碍台上的舞者与台下的观众一同尽兴。
9首爵士乐
贯穿现代舞始终
主打深蓝与金黄色调的《爱之歌》舞美设计极简,一排座椅,一幕零星点缀了晕黄灯光的布景便构筑了台上的一方舞蹈世界。整部作品以“爱”为主题,这些爱不设种族、等级和阶级背景的差异,15位身穿日常服饰的舞者,只用肢体便描摹了普通恋人间相拥、相吻、别离、思念的场景。从不知情归何处的迷茫到渐渐对另一半情深意笃,男女搭配得当的舞者相知相拥,用甜蜜和惆怅交织出有关爱的缱绻缠绵。
“我想给观众一台满含激情又含蓄的现代舞,它涉及了人们用全部生命旅程去寻求爱的主题。你会看到害羞少女与舞池里的浪荡者坠入爱河,奋斗毕生已呈疲惫不堪状的夫妇,傲慢的骗子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初次登台者。”整部作品并不讲究顺畅的叙事,只是将一些发生在不同场合如夜店、俱乐部里的爱情片段碎片处理后糅入其中,连缀出一部轻松愉悦,不让人紧蹙眉头,也不故弄玄虚的舞蹈。台上的舞者身体松弛柔软,线条与身形俱佳,舞步迅速且不乏优雅,所有动作均一气呵成,台下跃跃欲试的观众也跟着酣畅淋漓起来。
作品中接连不断滚落出来的9首爵士配乐,均由罗仕顿自美国1930至1960年代的爵士乐中精选出来,被爵士女歌手汉德森用一把慵懒声线吟唱出来后,恍惚中也带了旧时光的味道。按照罗仕顿的设计,汉德森本应在现场于钢琴与爵士鼓的伴奏下伴唱,遗憾的是,汉德森当天并未出现在台上,直至演出转战国家大剧院才会飘然现身。总体说来,《爱之歌》没那么严谨正式,算是罗仕顿从舞以来最让人放松神经,也最易被观者接受的作品。
在此之前,罗仕顿的作品多以严肃甚至沉重的主题为主,“甚至有点黑暗”,问他为什么,他也捋不顺具体的原因和脉络。自小在古典乐声中长大的罗仕顿此前也习惯以古典乐作配乐,爵士乐对他来说一度是创作禁忌。“可能我有点势利,最开始我看不起爵士乐。”他十分坦率地承认,虽然爵士乐相比古典乐拥有更庞大的观众群,但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在对音乐作出好坏筛选时,常将聆听爵士乐列入不那么“高级”的品位中,他也一度将爵士乐当成不那么高端的艺术,“直至近年听爵士乐,我才能感觉到随之而来的温暖大方,觉得将爵士糅入创作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罗仕顿试图探测自己的创作边界,也希望借此让自己焕然一新。只不过,因为通篇都用爵士乐贯穿到底,爵士乐的懒散唱腔与乐器使用又极为相似,《爱之歌》稍稍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也甚少让人感受到情绪上的起伏变化。有些观众因为一直被祥和慵懒的爵士氛围裹挟,听着听着便睡着了,睡醒后只好红着脸辩驳说,“只怪爵士乐太催眠!”
“现代土壤”上的古典主义者
演出之前,早报记者在演出后台专访了罗仕顿。与大多数现代舞编导予人亲近感不同的是,罗仕顿有点严肃,脸上也甚少浮现笑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可能和英国人不苟言笑的习性有关,罗仕顿第一次见陌生人时并不是那么放得开。
成立于1981年的丹麦国家舞蹈团现为丹麦最重要的现代舞团体,艺术总监罗仕顿却是根正苗红的古典芭蕾出身。出生于英国西米德兰兹郡的罗仕顿对芭蕾的热恋,皆因年幼时电视上放过的一场《胡桃夹子》而起。罗仕顿的父亲曾坚决反对其从舞,因着祖母的支持,罗仕顿才得以在英国卫理公会教派上了第一堂芭蕾课。初次上课时穿的一双大码的二手红鞋,罗仕顿一直保留至今。
16岁时,罗仕顿凭借熟练的舞蹈技巧顺利晋级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罗仕顿都在与北欧不同的芭蕾舞团合作,亦曾在现代舞大师罗兰·佩蒂的舞团跳舞。这也在无形中激发了他对现代舞的编舞热情。与此同时,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兼做首席舞者的经验,渐渐让他对舞蹈产生幻灭感。“越跳到后面,我越对芭蕾感觉厌烦。” 罗仕顿说,就像爸妈每天都盯着自己要遵守各式纪律与规则,芭蕾常让他感觉逼仄与限制,他也自觉并不是扮演王子的合适人选,“腿太短了!”
现代舞显然更容易让他感觉到自由。23岁时,罗仕顿从芭蕾舞表演中抽身而出,将所有热情转入现代舞的创作中。2001年,罗仕顿就任丹麦国家舞蹈团艺术总监一职,将当时已陷入困境的舞团推上国际版图。丹麦国家舞蹈团的舞者一般维持在14至16人之间,基本都受过古典芭蕾的训练,基本功也都扎实。从整个欧洲的现代舞框架范围看,在不少现代舞团越来越沉溺于形式与概念的传达、舞蹈和动作的成分越来越少时,反其道而行之的丹麦国家舞蹈团更注重肢体、身体和动作本身的呈现。每年以新创2部作品的速度于全世界巡演80余场的丹麦国家舞蹈团,也因舞者强大的艺术爆发力、干净的身体线条以及流畅不羁的动作而得名。
然而,年龄渐长的罗仕顿却越来越感激芭蕾曾给予自己的严苛训练,古典芭蕾技巧也为他的编舞带来不少辅助作用。他自称“现代土壤”上的古典主义者,其作品也多在强大的舞蹈技巧间寻求表达的平衡。罗仕顿自认不善言辞,编舞于他而言就是一种“有关感觉的翻译”,当语言开始词穷时,便是直观的肢体语言发挥沟通能力的时候。“我热爱肢体在舞者、编导以及公众之间的沟通能力。它很直接。”“抽象的舞蹈作品犹如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照见自己。铸就这面镜子的基础不是知性,而是情感、身体和美。”
编辑:郭芳慧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