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4日讯(记者 徒滢)“真是太漂亮了!”“简直就像真的一样!”一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参加“开放型经济在江苏”全国网络媒体的记者们便开始不停地称赞着苏绣刺品。
“苏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绣工细致、阵法活泼。”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徐肖勤向记者们介绍,苏绣的针法多种多样,其中“刻丝”已经在2006年成功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幅不算太难的刻丝绣品大致需要51天才能完工,而绣品的经济价值则要根据绣品的大小以及绣工技艺等多方面来衡量。据了解,研究所先后培养了8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其中最年轻的大师也已经有70岁了。目前,共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艺没事师100余人。从事刺绣工作的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女性,在研究所里随处可见认真刺绣的男士。据徐高工介绍,每年都有许多年轻人想进入刺绣研究所的工作,但是最终可以留用的却不多。除了要求应征者有美术基础外,想要进入刺绣研究所工作还必须得有一双好眼睛,近视眼这里可不收。
看着眼前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绣品,许多记者向徐高工询问着每一幅绣品的价格。她告诉记者,凡是苏州刺绣研究所出品的绣品,每一件上都有手工缝制的红章标明了绣品的出处。徐高工表示,虽然在研究所里部分绣品是标价出售的,但是每一件绣品都有着无法用经济效益衡量的特有价值。
来源:中国江苏网 责编:魏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