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专题首页 | 图片聚焦 | 实时新闻 | 论坛日程 | 论坛图集 | 访谈录 | 面孔 | 视频 | 相关专题 | 记者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活动访谈录

在创新服务中把中阿经贸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广网 2012-09-07

    

 

 在创新服务中把中阿经贸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上的演讲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 王正伟

 

    (2012年7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塞上江南、沙湖湖畔,举办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研究分析当前中阿经贸合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深入探讨下一步举办中阿经贸论坛的新措施、新办法,对加快宁夏向西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每次理论研讨会都会给我们举办中阿经贸论坛很好的启迪,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理论研讨会举办以来,得到了外交部、商务部、中国社科院等国家部委领导,区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外交部几位老大使,不辞劳苦,热心帮助,80岁高龄的杨福昌副部长冒着高温酷暑,三次莅会指导,让我们十分感动。宁夏630多万回汉各族人民永远会铭记这份深情厚谊。在此,我谨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根据当前部分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这次会议的主题为“变局中的稳健增长与合作”。当前部分阿拉伯国家安全局势持续动荡,给中阿合作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也要看到,在这种背景下,中阿经贸往来却呈现出逆势而上的势头。2011年,中阿贸易总额达到19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7%。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由此可见,无论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变化,深化中阿战略合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中阿各国人民的现实需要、长远利益。我们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善于应对,顺势而为,在积极应对变局中推动中阿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持续发展。同时,越是在国际政治形势复杂的状况下,越要发挥地区外交、民间外交的力量,为我国外交总体格局服务,为国家安全与强盛服务。总之,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意义重大,中阿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今年中阿经贸论坛期间,中央领导将宣布内陆向西开放试验区方案,这将使中阿经贸论坛更有实体支撑力、更有政策含金量,为中阿经贸合作提供有力支持和巨大推动。

    从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始,我们就始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中阿经贸论坛应该探索和实践一种什么模式?如何把实现国家开放战略与推动宁夏自身发展有机结合?如何推动中阿经贸论坛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中阿经贸论坛创办以来的三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三年。经过与社会各界、各方面,特别是与理论界的共同探讨,我们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思路进一步拓展,目标进一步清晰。

    目前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论坛和博览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宣传展示各国技术文明成果的博览活动,以世博会为代表;二是直接促进贸易投资的博览活动,以广交会、东盟博览会以及各类专业性展会为代表;三是追求尖端智慧碰撞,引领当前世界发展潮流的论坛活动,以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为代表。宁夏与这些地方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人文环境条件不同。举办中阿经贸论坛,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真正做到扬其长而避其短,趋其利而避其害,走出具有宁夏特色的路子,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宁夏模式。宁夏的模式是既有论坛的丰富内容,又有博览活动;既有经贸合作,又有文化教育科技旅游交流;既有项目投资,又有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宁夏不沿边、不靠海,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直接的贸易、投资方面确实有很多不利因素。但宁夏是我国惟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族占全区总人口的35%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20%,回族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血脉相亲、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在生活习惯、经贸往来中容易交流、易于沟通。长期以来区内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我国民族团结的典范。在开展中阿合作方面具有突出的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同时,宁夏现有清真企业650多家,工业产值900多亿,是我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具有突出的特色产业优势。

    因此,在宁夏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我们的重要职责就是服务。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总格局、服务中阿经贸合作、服务我国各省区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开放,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高峰会议上,我们提出了“立足宁夏、服务全国、服务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发展理念;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高峰会议,我们提出了建设“中阿经贸合作的战略平台、连接中枢、形象窗口、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其核心也是服务,这是一脉相承、贯穿始终的。今年在中阿经贸论坛框架内,我们要同时举办第三届中阿能源合作大会、第四届中阿友好大会、中国—海合会国家投资推介会、中国—阿拉伯国家联合商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中国—穆斯林国家商会研讨会、2012中国—马来西亚联合商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宁夏)—马来西亚商务与投资论坛、中阿防沙治沙合作论坛、2012中国(银川)国际穆斯林企业家峰会、第五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等11项活动以及金融、农业、人才、清真产业等方面的论坛。我们将更加突出服务、强化服务,在创新服务中推动中阿经贸合作再上新水平。

    第一,在创新服务中推进经贸合作。通过建设国际性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认证中心,使我国尽快与国际清真标准认证接轨,服务于我国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通过优化信息和金融服务,使宁夏成为中阿贸易的结算中心;依托宁夏国际空港物流园区,积极申建银川综合保税区,通过产品的展示、加工,使宁夏成为中阿贸易的采购中心。同时,我们将通过建立国际大宗商品及清真产业交易所,带动大宗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好商品交易所预期调节市场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试行向海湾资本项目定额定向开放等,借助金融机构带动阿拉伯国家对华投资和深化双方经贸往来。

    第二,在创新服务中加强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在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交流对话中占有重要位置。要通过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推动高端智慧碰撞;积极打造阿拉伯国家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国内研究阿拉伯问题的资源,加强对中阿经贸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通过举办会议、创办杂志、建设网站、打造媒体,使宁夏成为国内研究中阿经贸理论问题的前沿阵地和研究中心、宣传中心;积极承办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中阿友好大会、文化周等活动,积极推动宁夏在阿拉伯国家举办体育、文艺表演与学术交流等活动,积极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服务贸易和文化贸易,出版更优秀的书籍,在宁夏铺就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之路。今年中阿经贸论期间,我们将首次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化艺术节”和中阿文化产业发展合作论坛,启动探索文化合作的新实践。

    第三,在创新服务中扩大人员往来。近年来,中阿关系顺利发展,人员往来更加密切。现在每天有近2000人来往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近8000名阿拉伯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约500名中国医生在不同的阿拉伯国家治病救人。要充分利用宁夏人文优势,促进中阿之间人员广泛流动,为中阿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重点加强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人才培育,建设阿语人才培训中心,打造我国重要的阿拉伯经贸人才培训和输出基地;积极推动宁夏和阿拉伯国家互派留学生,积极承担国家面向阿拉伯国家培养人才项目和短期培训班,培养中阿经贸往来高端人才;承担起宁夏回族穆斯林的大使角色,吸引阿拉伯国家和全世界的穆斯林客人来访交流。

    第四,在创新服务中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全力建设内陆向西开放试验区,打造我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开发的政策高地。构建航空、铁路、公路、口岸相互衔接的综合物流体系,畅通物流通道;加强对阿拉伯国家投资环境、政策法规的研究,为中阿经贸往来提供专业化的决策咨询,建设快速信息通道;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高效快捷的办事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创造有比较优势的投资环境,汇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第五,在创新服务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要以中阿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为契机,优化宁夏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于中阿合作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回族文化产业,满足和适应阿拉伯国家消费习惯,持续增强对广大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也要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承接我国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推动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先贤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中阿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是一件难事,也是一件大事,需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最关键的环节突破。改善软硬环境、建立良好机制、提升服务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长期努力。我们相信,只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定位准确、措施得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和美好愿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两届。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热点问题畅所欲言,提出了真知灼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很多同志都和我谈到,他们开展阿拉伯国家问题等方面的研究,都会借鉴利用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的成果。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已经形成品牌。希望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越办越好,办成一个影响广泛的高端研讨会。

    最后,预祝本次理论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在宁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来源:中广网宁夏分网    责编:马玲艳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