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抗震知识

资料:各国防震抗震经验

中广网 2011-03-11 20:5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带给我们巨大的损失,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每每看到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灾区现场画面,无不让人垂泪揪心。然而,除了痛悼逝者,宽慰生者,赈济灾区,从灾难本身,我们也许还应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日 本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据日本气象厅统计,仅本周就发生了近10起有感地震,上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大地震夺去了近15万人的性命,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的新泻地震、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及2007年的中越近海地震仍让人记忆犹新。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在与地震灾害长期的斗争中,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与防震观念,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也许在世界上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像日本一样在平时也会认真进行各种防震抗震演练的国家。

  政府:救灾法律完善对地震进行长期评估

  日本关于地震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各个方面。战后1947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应对灾害的“法律灾害救助法”,1961年以伊势湾台风为契机日本还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两部法律虽不是专门针对地震灾害的法律,但明确了防灾抗灾的重要性,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及公共机关必须建立必要的体制,明确防灾抗灾责任,同时要制定防灾计划、灾害应对策略、灾后重建及相关金融财政措施。1978年,为了在大地震中保护国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了“大规模地震特别措施法”。1995年,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根据该法要有计划的推进完善避难地、避难通道、消防设施等28项抗灾措施,推进关于地震的观测、调查、分析等研究。此外日本还有“建筑基本法”,该法要求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结构设计报告书,证明建筑符合抗震强度标准。“建筑物抗震改进促进法”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要增加抗震强度。

  依据这些法律,日本建立起了完善的抗震防震救灾机制。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在内阁府成立了以首相为会长的中央防灾会议,与安全会议等并列为内阁重要政策会议之一,成员包括全体阁僚、相关公共机关代表、专家学者等,职责主要是制定防灾计划、审议防灾重要事项、协调防灾行动。它还下设若干地震预防调查委员会,如“东海地震调查会”、“首都直下地震避难对策等调查会”、“关于吸取灾害教训调查会”等,这些调查会负责向中央防灾会议提供咨询和研究报告。根据“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还在内阁府内设立了由文部科学大臣担当部长的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下设“地震调查委员会”对活跃断层和海沟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长期评估。此外,根据“大规模地震特别措施法”,还设有“需加强防震对策区域的判定会”简称“判定会”,作为气象厅长(日本由气象厅负责地震监测)的咨询机构,主要负责监控东海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国民 :防灾意识强烈自救演习从娃娃抓起

  地震频发的现状加上政府广泛的宣传,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防止稍高一些的家具在地震时倒下来伤人,有专门的装置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对于音响、电视,或一些容易损坏的工艺器皿等,有可以在其四角处粘贴的防滑胶皮垫。为了防止窗户等处的玻璃在地震时粉碎伤人,还可以在玻璃四角贴上增加玻璃强度的特殊贴纸。许多日本家庭中都备有地震时的应急用品,如避难食品、压缩内衣、无水洗涤剂、手动充电收音机等,有的避难食品甚至可以保存25年以上。为了方便选购,有的商店干脆推出紧急避难用品套装,包括矿泉水、压缩饼干、手摇应急灯、防尘口罩、应急哨子、绷带、发热剂等20余种物品,装在带有防火功能的箱包中。这些东西在商场或是网站都很容易买到,日本在抗震防灾用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

  日本防震抗灾方面的知识相当普及,人们不仅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理论知识,还能掌握相应的防范技能。日本的地铁、商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场景模拟十分逼真,参加演习的工作人员和市民也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日本还十分注重从小培养抗震防灾意识,如东京的小学,几乎每个月都会举行这类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不至于惊慌失措,知道如何降低危险和救助。

  房屋可能是地震中最大的杀手,日本十分重视房屋的抗震性,房屋抗震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在“建筑基本法”等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日本民众曾深信所住房屋的抗震性。因此也不难理解在2005年房屋抗震性造假丑闻曝光后,为什么会举国哗然,为什么民众会如此愤怒与恐慌。房屋抗震性要达标这是个刚性的原则,如果一个不达标建筑无法通过修缮而达标的话,就只有拆除一条路,没有回旋的余地,哪怕是造价不菲的新建筑。为了帮助拆迁居民,政府还提交了专门的预算方案,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日本人在地震问题上总是一丝不苟。

  预报 :无法准确预测但可确定高发地带

  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小概率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无法做到地震预报的,尤其是短期的准确预报,走在地震研究前沿的日本也不例外。但是,依据现有技术和数据确定某地为大地震高发地带还是可行的,东京相模湾附近的海域就属于这样的地带。据上述的地震调查委员会研究,在今后30年内这片地区发生里氏7.9级地震的最大概率为0.8%,发生里氏7级地震的可能性为70%。70%,就算是降雨概率也已经是很高了,何况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前,地震调查委员会计算出的地震发生概率暂定最高值也才为0.8%。

  上述“判定会”会长表示,关东地区(东京所在地区)大地震发生周期约为200年,每个周期可分为3个阶段,最初70年为稳定期,接下来的70年为容易发生直下型地震的活动期,后70年为调整期。上一次东京大地震为发生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按此计算的话东京现正处在地震活动期,下次大地震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何时会落下。一旦落下,遇难人数可能超过10万人,名古屋和大阪两大都市圈都将受到联动影响而同时陷入瘫痪,日本经济会遭受灭顶之灾。

  鉴于此2001年1月,中央防灾会议决定设立东海地震专门调查会,并指示对于发生大地震概率高的关东和东部海域的防震对策要进行重新审视,加强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广泛有效的防灾体制,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观测及数据分析。依据“大规模地震特别措施法”,若“判定会”得出“东海地震”已经临近的结论,气象厅长应立即向首相汇报,首相在经过内阁会议后可以向该地区发布相当于地震警报的“警戒宣言”。根据“判定会”的结论被指定为“需加强防震对策的区域”应按预案展开紧急对策,如停止新干线、铁路、公交的运营,实行道路管制等,相邻区域应实行城铁减速、道路限速、学生返家等措施。

  目前,日本气象厅除了震后公布地震信息外,还提供紧急地震速报。地震波由前期的能量小的P波和随后而来能量大的S波构成,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就是通过在震源附近的探测装置探测到地震P波后,立即将信息传回气象厅,由气象厅根据P波信息在数秒钟内分析出随后S波的情况,如果分析结果显示S波在5度以上就立即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和专门的终端发出警报,提醒民众,这可以争取宝贵的几秒钟,并能大大提前对因地震而引发的海啸的预报。

  救灾 :特别注重协调救援与疏导并举

  对于救援震灾,日本各级政府和部门都有具体可行的应急预案。以日本最近一次大地震为例,去年7月16日,发生了中越近海地震,新泻地区地震强度7.6级,两分钟后首相官邸即成立了紧急对策室,7分钟后当时的安倍首相就对救灾作出指示并决定在重灾区柏崎市设置政府现场联络对策室,派内阁府大臣政务官前去负责。地震两小时后安倍从外地赶回东京,并随即乘直升机赴受灾地区视察灾情。救灾期间还特别注重各部委的协作,先后召开了10次相关部长联络会议协调救灾行动。

  灾后30分钟新泻知事向自卫队提出救援申请,约400名日本自卫队员迅速出动,3小时后赶到震区,主要参与了人员救助、物资输送、给水给粮、提供帐篷、修复道路等行动。其他省厅也都按预案做出了迅速反应。警察厅灾后两分钟即成立了灾害警备本部,并组成30人的“避难所对策部”前往灾区现场。消防厅几乎在地震结束同时即成立了消防厅灾害对策本部,次日发出通知请求各地方政府进行物资支援。海上保安厅也在第一时间设置了对策本部,并在第二天应新泻县请求派出舰艇和直升机进行支援。法务省适当放宽受灾外国人和国际救援队伍的出入境手续。厚生劳动省则负责协调劳资关系、医疗保险、避难所设置等,其中还包括灾后心理辅导,派遣了两名专业医生和负责心理健康的官员前往现场。气象厅立即进入紧急状态,国土交通省派遣照明车和卫星通信车前往灾区,国土地理院提供灾区地图并负责空中摄像,邮政局还免除了来往灾区信件的邮费,金融省、财务省、经产省、环境省等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根据灾害对策法,市镇村长有权根据当地灾情发出避难劝告和避难指示。避难劝告就是向受灾者提出的离开住宅前往避难所的劝告,避难指示是向受灾者作出的离开住宅前往避难所的指示,避难指示较避难劝告更有约束力,当劝告转为指示的时候,就意味着灾情有所加剧。发出避难劝告或指示都要针对具体的人,在这次地震中共向1800余人发出避难劝告、向62户共172人发出避难指示。避难指示或劝告不能自动失效,要有解除通知才代表灾害过去。鉴于又一部分修复工程结束,排除了山体滑坡的危险,今年4月21日和5月2日分别又有两批地震受灾民众解除了避难指示或劝告,可以放心回家了。此次地震由于处置迅速得当,地震并没有形成次生灾害,人员也得到了最大的救治。

责编:王晓宇 来源:郴州新闻网

地震概况更多>>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8.8级地震

滚动新闻>>

图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