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乌鲁木齐11月12日消息(新疆站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杨小飞)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农村,和农村那些真正居住在大山里的人相比,我生活的地方在当地叫川,其实就是两边都是大山,中间是经过历史河流的冲刷形成的较为平坦的、狭长的大山沟,条件极其艰苦。吃饭靠讨、衣服轮流穿,住房漏雨、交通靠腿、可谓一个字“穷”啊!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农村的生活已经改变了那种穷不见底的现象。
“干馍馍”的故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里还算过得去,因为我父亲是我们当地中学的校长,家里谈不上宽裕,但是经常可以吃上白面馍馍。每次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母亲把烙好的白面馍馍就提前给我装书包里,在学校饿了吃。那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拿着一种不一样的馍馍,我们都管它叫“干馍馍”,顾名思义就是经过晾晒变得很干的馍馍,表面有些发黄、甚至有些地方还有点发灰,吃起来有点发霉的味道,硬的和石头一样。我每天都拿白面馍馍换他们的“干馍馍”吃,感觉好过瘾。因为这种馍馍不是我们当地的,是他们父母亲为了养家从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讨要的,为了能多讨一点,他们一般都是花整整一年的时间,中间,要使讨要的东西不变坏,只能想办法让馍馍及时变干,这就更让他们的父母亲付出了很多的艰辛。那时候,由于年龄小不懂事,只是怀有一种好奇感,很热衷于他们的“干馍馍”。随着我慢慢的长大,“干馍馍”已经在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中悄然离去,已经变成人们的一种回忆。
“衣服轮流穿”到“轮流穿衣服”
可能说起“衣服流穿”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会想起甘肃。小时候,由于家里不宽裕,在我的影响中,基本上和新衣服绝缘。父母亲为了节省一点,都是给我穿哥哥淘汰的衣服,脏了洗洗、破了补补,一身衣服六块补疤少不了,上衣胳臂肘两块补疤、裤子膝盖两块补疤、屁股上两块补疤。最难忘的就是“六一”了,因为那时候在学校经常被老师选成“小演员”,庆祝“六一”时表演节目,母亲会给我扯几尺“的确良”和“蓝迪卡”做一身新衣服,感觉好开心、好幸福!有些家里孩子多的,真正是衣服轮流穿,一件衣服几个小孩子轮到头,直到不能穿为止,再把衣服裁掉做补丁、做鞋底,总之一点也不能浪费。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再也看不到还有谁家的小孩子穿补丁衣服了,年轻小伙子穿得虽然不是名牌,也是笔挺笔挺。年轻姑娘更是盛行“三换衣”,三天两头换款式,看来农村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土块房”变身“砖头房”
“四合院”是甘肃农村所有住宅的一种建法,虽然不怎么雅致,但是四四方方逢迎当地人的性情。记得小时候的农村,全庄人都是土块房,房子墙体是土块,院墙墙体也是土块,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整个墙体都变得破破烂烂,特别是每逢下雨天气,住房时常漏雨,屋子里盛的到处是盆盆罐罐,实为不爽。2001年,我到新疆上大学,至今也就7年的时间,再看老家农村,已是旧貌换新颜了,家家户户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砖到底,院子铺成水泥地,十几英寸的小黑白也变成二十几英寸的大彩电,房子里也增添了新家具,有雅兴的还搞几幅书画挂墙上,感觉确实不错。住“土块房”的历史也离我们远去。
两条腿-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的变化让人欣慰
“出门”两条腿已经是农村贫困偏远地区的普遍现象。刚记事的时候,记得到哪里去都是步行,那时候也感觉不到累,只要跟着父母亲去玩都很开心。长大些,家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父亲花钱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那可真是“牛”啊,也算是全庄比较早买自行车的了,每次父亲出去,我和哥哥前面一个后面一个,看着其他小朋友那种羡慕的眼神,我幼小的心灵还不时的冒着得意的“泡泡”。一直到2000年之后,庄子里的小伙子都特喜欢往外面跑,出去打工挣钱,在外面一年的时间可以挣万把块钱,回家后,添补一下家里的开支,剩余的钱都迷恋上了摩托车,于是慢慢的庄子里摩托车的身影逐渐出现了。直到2006年,我回家的时候,摩托车已经很普及了。虽然回家的路还是土路,但是也有几家人买了二手客运车,出行还是比以前方便多了,毕竟已经改变了以往靠腿出行的历史了。
总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我养我的农村,老百姓也感觉到了党的春风。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山里的老百姓也会过上幸福、美满、和谐的生活,也会实现自己内心深处那一点点隐藏的美丽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