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改革开放三十年:通讯工具让沟通无距离
改革开放三十年:通讯工具让沟通无距离
中广网    2008年12月15日 17:09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乌鲁木齐12月15日消息(记者胡志坚 通讯员贺洪亮)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祖国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必说三十年来香港、澳门的回归,三峡工程顺利竣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神州飞船上天等国家大事;也不必说取消农业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教育卫生事业大发展等与民生相关的事;单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通讯工具的变化,就足以见证祖国这三十年的辉煌成就。三十年来,从发电报到排队打电话,从视手机为奢侈品到将其当成日常通讯的必需品,通讯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有急事发电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电报最鼎盛的时候,电报是百姓与外界联系最为快捷的通信工具,但发电报可贵了,一个字要几毛钱。那时候,谁要是接到个电报就是件大事了,人们只有在红白喜事、亲友来访或货物到达等急事,才会发电报。记得那时候,在新疆兵团团场的我们与远在内地的亲戚们联系的通讯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写信,二是发电报。每当家中收到老家来的信,父亲就让我写回信,然后到10多公里外的团部邮局去寄。家中若有急事要发电报,也必须到10多公里外的邮电局去。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程控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推广普及,电报已经不复往日风光。90后的孩子们,对于电报通讯的概念只有在历史教科书上才能接触到。

  打个长途要排长队

  说到电话,改革开放前,这还是奢侈品,不要说个人住宅不可能安装电话,就连单位也不一定能安装电话。

  那时我见过最早的电话,就是在团部上中学时偶尔一次在校长办公室里面一部带手摇把子的电话,不过这只有校长工作时才用,私人之间联系是根本用不上的。到了80年代末,个别单位慢慢装上了按键式的电话,那电话常常是放在一个小木盒子里的,盒子上还上着锁,只有手柄在外,只能接不能打。如果遇到了非常紧急的事情,就要赶到邮电局排队,然后在营业台填挂号单,遇上排队人多,等l小时是常事儿。这时候,就有了比较方便的街头电话,只要插入IC卡,就可以打到任何地方,免去了排队之苦。但是,这种现象也只是昙花一现,随着BP机、程控电话和手机的出现,IC卡也就不复存在了。

  上世纪90年代初,通讯设备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想装一部程控电话,还是要花上三四千元,私人谁家装部电话那可是非常风光的事,常常把邻居羡慕得半死。从90年代到跨入新世纪,电话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装机费用也降了下来,那时我家也开始有了电话,远在和硕的我逢年过节往家里打个电话,父母都会激动不已。

  传呼从有到无 手机从“贵族”到“平民”

  90年代末传呼当道。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来到新疆和硕县工作,单位给我配了个“摩托罗拉”BP机,一天到晚拴在腰上,单位有事或者朋友有事只要呼叫一响,便就近找部电话回个话,方便多了。仅仅几年光阴,“126”、“127”等传呼台小姐热情温柔的声音随着手机的介入彻底消失。后来,有些人还使上了砖头大的“大哥大”,有面子的人,大都腰里别着“两块砖”,一块是手机,一块是BP机,真是羡煞旁人。

  不过那“砖块”大的手机流行没几年,便都变成了小巧玲珑的各式手机。如今,BP机早已成了“古董”,手机也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一个人有两、三部手机都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手机已经彻底完成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变,由一种奢侈品演变成为现代人日常必需的通讯娱乐工具。

  科技不断发展,通讯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坐在电脑旁,一边听着悦耳的音乐,一边看着各式新闻,还能和远方的朋友们视频聊天通话,困了就找个网上游戏娱乐消遣一番。想多了又不想说,就写几段文字,通过“伊妹儿”给远方的朋友,那份惬意,在三十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吧。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赵净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绥芬河:沿边开放 国境商城
内容摘要:绥芬河市作为口岸已有百年历史,它因口岸而建,靠开放而兴。
图片报道 更多...
我的亲历:厦门跨海大桥的变迁
30年 寻找失去的记忆
第十三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将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