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魅力江西 | 江西简介 | 图片报道 | 当地特产 | 南昌·八一新城 | 新余·工业强区 | 赣州·老区新貌
民族工业 更多...
·巴林左旗鹿产业向亿元产业迈进
·华泰汽车集团鄂尔多斯公司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
·内蒙古维信(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塞飞亚集团
·内蒙古蒙牛集团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民风民俗
·民俗风情之那达慕大会
·蒙藏宗教舞蹈——查玛
·蒙古族烧“吐勒希”祭奠祖宗
·蒙古族社会民俗:蒙古族家庭沿袭
·蒙古族民俗(一)蒙古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物质民俗(二)蒙古族饮食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图片报道
江西境内发现数量罕见中华秋沙鸭越冬群体
中广网    2007-12-0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2月5日消息   近日,一个数量罕见的中华秋沙鸭群体在江西信江的支流芦溪河河段被发现。据介绍,这群中华秋沙鸭有100只以上,分布在芦溪河几十公里的河段上,这是近年来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中华秋沙鸭最大越冬群体,也是迄今为止中华秋沙鸭在我国南方越冬的最大群体。

 

近日,一个数量罕见的中华秋沙鸭群体在江西信江的支流芦溪河河段被发现。据介绍,这群中华秋沙鸭有100只以上,分布在芦溪河几十公里的河段上。(江西电视台记者 郑忠杰 摄)

 

这是近年来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中华秋沙鸭最大越冬群体,也是迄今为止中华秋沙鸭在我国南方越冬的最大群体。(江西电视台记者 郑忠杰 摄)

  有关资料显示,中华秋沙鸭属世界珍禽,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全球仅存1000多只,已被列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这次在芦溪河河段发现的中华秋沙鸭,越冬群体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神眼”老林的惊人发现

  今年10月20日,被中外爱鸟者誉为“神眼”的江西爱鸟者老林陪同中山大学教授王英永,在江西考察正欲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阳际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当汽车行经芦溪河河段时,老林惊呼:河里有中华秋沙鸭!并立刻打电话给江西省爱鸟协会副会长、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告诉他这一惊人的发现。

 

 

中华秋沙鸭属世界珍禽,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全球仅存1000多只,已被列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江西电视台记者 郑忠杰 摄)

 

 

 这是近年来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中华秋沙鸭最大越冬群体,也是迄今为止中华秋沙鸭在我国南方越冬的最大群体。(江西电视台记者 郑忠杰 摄)

  “能够确定有多少只吗?”郑忠杰丝毫不怀疑老林的发现,他更关心的是群体的数量。“至少50只,”老林回答。“我们马上赶过去!”郑忠杰分析还可能会有更令人振奋的发现,随即匆匆结束了在鄱阳湖的拍摄,和同事小崔立即驱车直奔贵溪市。

  当天下午,郑忠杰带着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野外摄制组来到了老林所说的地点,果然见到了中华秋沙鸭群体。第二天,他们沿着几十公里的河段寻找拍摄,又有了更加让人震惊的发现,他们在几十公里的河段上发现了不止一个群体。为了确定芦溪河河段上到底有多少只中华秋沙鸭,郑忠杰打电话到南昌请来“援兵”。当天晚上,3台摄像机同时在芦溪河河段架起。

  22日上午,一台越野车来回穿梭在芦溪河旁的公路上。“1号机,请报告你那有多少只?”“30多只!”“2号机,请报告!”……对讲机里不时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一天忙碌下来,结果出来了:3台机器同一时间在芦溪河河段上分别拍摄的中华秋沙鸭总数量超过了100只。

  近年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野外摄制组曾先后拍摄过梅花鹿、东方白鹳、黄喉噪眉、白鹤等野生动物,以纪录片的形式推动中国的环保事业。并因摄制“稀世之鸟——黄喉噪眉”,在第九届“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上获得自然及环境类亚洲制作大奖,实现江西电视台在该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

  8年前世界珍禽首现江西

  中华秋沙鸭,嘴呈圆锥状,雄鸟体披黑白两色花纹的羽衣,雌鸟头显棕褐色,上身蓝褐色,下体灰白色。属冬候鸟,春夏季繁殖期分布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部。每年11月开始,飞越数千公里来南方越冬,次年三月飞往北方繁殖地。

  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喜欢生活在宽阔、清澈急流、鱼虾丰富的沙滩上,或成双成对,或以家族为群体,筑巢于河流两岸林间树洞中,行踪一直难觅。上世纪80年代,国家林业局曾发布公告:发现中华秋沙鸭,请向国家林业局报告!

  1999年的一天,江西一名野保站的工作人员在市场上发现有人卖两只鸭子,仔细一看,很象是中华秋沙鸭,他当即收缴送往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局,经鉴定确实是中华秋沙鸭!以往在鄱阳湖曾有过中华秋沙鸭越冬的零星记录,这两只中华秋沙鸭实体标本的出现,完全证实了中华秋沙鸭在江西越冬这一现象。

  根据新华社2001年1月的消息,2000年冬,至少50只以上的中华秋沙鸭来到江西越冬,并于2001年1月被发现。此后,中华秋沙鸭一直很少见诸报端。2004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报道了近10只中华秋沙鸭在弋阳县信江河畔被发现的消息;2007年1月下旬,一只中华秋沙鸭因为受伤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并引起了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华秋沙鸭爱上江西青山绿水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江西的弋阳、婺源、德兴等地都先后观测到越冬中华秋沙鸭的群体,且弋阳和婺源两地各自对越冬中华秋沙鸭的最高保有量,已分别超过了中华秋沙鸭全球群体总量的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江西的青山绿水越来越受到中华秋沙鸭的喜爱。

  然而,中华秋沙鸭个头不大,“脾气”却不小。“河水要清澈,还有流动,并且要靠山、靠森林。”中科院鸟类专家何芬奇介绍说,中华秋沙鸭是吃鱼的水鸟,基本上要在河流越冬,河流在冬季枯水期水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

  有关专家认为,江西这次发现了占中华秋沙鸭全球群体总量的近10%,不仅有助于揭开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存之谜,在世界鸟类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何让中华秋沙鸭安全度过寒冬,来年在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也许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问题。

来源:中国江西新闻网    责编:任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