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 更多...
·教师的爱是神奇的
·贫困不是人才流失的原因
·采访手记:我流泪,因为你孤单
·走进云南省基层艾滋病防治[图文]
·“白玉兰”盛开云岭村寨
·会泽大海草山:"云南的新西兰"
相关专题 更多...
科学发展:聚焦西部
网上看昭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云南映象
保山: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缩影
中广网    2007-11-0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怒江流经保山一景

 

    中广网保山2006年9月10日消息(记者李歆)提起云南,让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它多民族风情,而保山市正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汉、彝、白、苗、傣、回、佤、满、傈僳、景颇、阿昌、布朗、德昂等13种世居民族在这里生生不息。多元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山市处于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之中。在地质发展史上,距今两三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世界上统一的大陆整块破裂为6大板块,其中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漂移俯冲,两板块接触带向上掀升、断裂构造出雄浑、瑰丽、神奇的横断山系,形成了南北两大生物过渡区和迁移通道。

 

    位于横断山南部的保山境内,一系列北南纵列的巨大山系夹持着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龙川江,三江汹涌奔流。这里有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有托云截日、气象万千,被称为生物基因库、动物乐园、花的海洋的高黎贡山,有蒸腾迷蒙、蔚为奇观的100多处热泉,有哀牢古国九隆王族发祥所在的神山圣岭。

 

    这里是中、印两大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汇枢纽。东来的南方丝绸之路,到此后横穿三江走廊再走向缅、印、欧洲,使保山自古成为“殊方异域”人口、文化、商品交流的“集散地”、“西南一大都会”。

 

    许多史书记载保山“土地丰腴,宜五谷蚕桑”。保山是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占有水量大大高于全省、全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至今保山等坝子耕地多数都是稳产高产的吨良田,市区已出现大批优质高产的粮食、蚕桑、烟草、蔗糖、茶叶、咖啡、核桃基地。保山地处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史书记载和现今勘查证实,区境矿产资源颇为丰富,品种较全,铜铁铅锌锡、金属硅等等的开发、生产都具有相当规模。

 

    “保山气候甲天下”名不虚传。来自昆明的旅客的共同体验是:无论什么季节,只要一下飞机就感到气候比“春城”更舒爽。原因是保山地处来自西南海洋孟加拉湾暖湿气流通道,而北有青藏高原为屏障,南下的冷空气不易侵袭境区,加之日照充足,降雨适量,空气湿润,形成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气候学“舒适度”指标远高于其他地方。

 

    在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流传着数以千计的口传文学;回荡着数以万计的民歌、小调和器乐曲;飞旋着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存活着多种古韵流风的戏剧和曲艺形式;展示着鲜活的民间美术和传统工艺;承袭着风情万种的社会习俗;屹立着巍峨清静的寺观庙宇;聚落着精美宜人的传统民居……。当你一脚踏进这块神奇的土地,再翻越山川河流,走进民族民间,你就会被这里纯朴的民风和多姿多彩、纷繁万状的民族文化现象所吸引、所陶醉。

 

 

傣族花腰鼓

 

    在民族民间口传文学领域里,可以听到《月罕卓与冒弄央》、《九隆的传说》、《独眼将军邓子龙》、《鸡冠山的传说》、《护珠寺的传说》、《泺勺佛寺的传说》、《遮帕玛与遮米玛的传说》、《梁金山的传说》等一大批生动、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听到“早烧日头晚烧雨”等成百上千条民间谚语;听到“公鸡摆头一摇冠(姚关)”等数千条民间歇后语;还可以听到傣族的《金孔雀》、汉族的《阳温暾小引》、傈僳族的《过年调》、《盖房调》等一大批叙事长诗。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领域里,可以听到汉、彝、白、布朗等各民族那高吭明亮、变幻无穷,能够穿山越谷、信口演唱的《赶马调》、《蜜蜂爱采花芯芯》等谐趣、优美的山歌;听到流布广泛、代代相传的《十二花名》、《送郎调》等情深意浓的民间小调;听到悠扬动听的芦笙、葫芦丝、太平箫、小三弦、决列演奏以及彝族香堂人以“酒醉筒”、“牛头琴”、“拔地鼓”为主奏乐器的土巴拉澄器乐演奏《?H豆》;听到汉族民间悠扬动听、高雅肃穆的“洞经”音乐。

 

 

哪位彝族小伙能耍动这么大的钹就能得到姑娘的芳心

 

    在民族民间舞蹈领域里,可以看到汉族民间的节庆习俗,耍龙、舞狮、高跷、板凳龙;看到彝族民间集舞蹈、武术、杂耍于一身,曾被省内外专家誉为可与“北鼓”——威风锣鼓相媲美的“南钹”——“擦大钹”;看到傣族民间热烈欢快如诗如歌的“嘎光”鼓舞;看到傈僳人在“嘎头”的引领下牵手躬身、屈膝颤动并伴与“嘎调”吟唱的“跳嘎”舞蹈;看到苗族青年那芦笙起落、花衣飞旋的“苍蝇搓脚”、“阉鸡摆尾”的芦笙舞蹈;看到布朗族、彝族那热烈欢快、跺地有声的激情“打歌”,以及德昂族优美的“水鼓舞”、“八步舞”和阿昌族简朴庄重的“蹬窝罗”舞蹈。

 

    在戏剧和曲艺的舞台上,可以欣赏到汉族民间古老的花灯、仙灯、渔灯、茶灯、大舜耕田;欣赏到高腔类的“佤族清戏”《安安送米》等剧目;欣赏到傣戏《罗元告状》、滇剧坐唱《秦香莲》等剧目;还可以欣赏到另类的戏剧——“香童戏”(又称端公戏)《黑风五爷》等剧目。另外,“腾冲扬琴”、“永昌花鼓”等优秀的曲艺表演也会让你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在节庆习俗的活动中,更可以大开眼界,看到农历二月初八,傈僳族“刀杆节”里,勇士们一个接着一个登上高入云霄,上面绑着72把锋利长刀刀杆的绝技以及赤脚踏火,在彤红的火堆里翻滚跳跃、玩耍烧红铁链那“下火海”的神奇;你还可以随群众一起融入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阿昌族“窝罗节”、苗族“花山节”的激情歌舞与欢乐的海洋之中,尽情地享受那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给您带来的欢畅。

 

 

傈僳族的“上刀山”习俗

 

    假如您喜欢考察古建筑和民族建筑,那你就少不了要去看看隆阳的玉皇阁、卧佛寺;腾冲的云峰寺、来凤寺,绮罗文昌宫,昌宁的龙潭寺,施甸的清平洞等一大批寺观庙宇;去看看双虹桥、霁虹桥、野猪箐桥、惠通桥等古老的桥梁;去看看布朗山寨的“一步楼”;尤其应该去看看腾冲和顺侨乡建造精美的传统民居以及充满人文气息的“八大宗祠”和“洗衣亭”。

 

    假如对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感兴趣的话,那就该去看看隆阳区张元文的甲马纸版画、杨自新的佛像及人物雕塑、王国民的金属冶铸、殷明珍的织锦刺绣、华云龙的纸扎艺术、姬仁礼的制陶工艺、王志鸿的古建彩绘,以及板桥沙登的甑子和瓦房上寨的手工抄纸;看看龙陵象达营坡村的油纸伞和面塑工艺;看看施甸彝族、布朗族的花草鞋工艺和杨自道的木雕作品,以及昌宁县白光中的石雕和田园镇杨文胜的巧手剪窗花。再去看看腾冲固东镇的荥阳纸伞和皮影靠子制作,还有荷花、瑞滇等地傣族、傈僳族鲜活的农民画和小西乡精美的篾编斗篱。

 

 

皮影戏不只是老北京城的玩耍

 

    如果走进翡翠工艺之乡——腾冲,就仿佛走进了“珠宝世家海内闻,名商大贾集若云”的翡翠商城,同时也就走进了翡翠加工的大作坊,腾冲,无论是县城,还是洞山、荷花、小西等乡镇,都有大批加工玉石的手工作坊,这些作坊一年四季不停地生产着各式各样不同档次的翡翠工艺品,并源源不断地提供到县城200多家专营玉雕产品的店铺进行销售。

 

    据了解,2001年保山市24位民间艺人中有9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1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师”,4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艺人”,3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7人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

 

    2004年,云南省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综合试点省份。保山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全面启动。保山市(含市、县、乡)共投入资金59.7万元,人力80余人,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到2005年9月全市形成县级保护名录263项,市级保护名录共248项(含原已命名的48项)。

 

    此外,保山市“腾冲皮影靠子制作工艺”等6个项目已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昌宁县苗族服饰制作工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