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贵阳9月30日消息(记者孟海 贵州台记者侯莹 王庆江)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长期以来面临“越是需要人才,越是人才流失”的“马太效应”。 近年来,贵州积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成功逆转人才“马太效应”,为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贵州省人事厅副巡视员、贵州省人才研究会秘书长杨昌勇
9月15日,在贵州省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记者遇到了前来求职的来自河南大学的小王。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到贵州工作?他说:“东部人才现在已经比较饱和了嘛,西部大开发以后,我觉得在贵州有很多机遇。”
近年来,像小王这样选择到西部到贵州来工作的外省大学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贵州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坚定不移地地扎实推进。

采访结束已经是晚上8点过钟,陈校长说,这个时间下班对他是家常便饭了
中共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申勇介绍说:“到2006年底,贵州省人才总量达到一百六十多万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一千六百多名;2004年以来贵州共培养和引进博士五百多人、硕士两千七百多人,引进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一百九十多人。”
在贵州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孔雀东南飞,麻雀也东南飞”的尴尬。1998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张克勤、张涤新离省出走,一时成为新闻热点。申勇认为:“贫困不是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问题的症结在没有好的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环境。”
贵州省人事厅副巡视员、贵州省人才研究会秘书长杨昌勇介绍说:“2004年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我们省也及时的召开了全省的人才工作会,提出了人才强省战略。这些年,我们的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人才总量,还是人才队伍的素质上,以及我们对人才的吸引都有了大的发展。” “十五”期间,贵州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科研生活条件的投入,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改善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和工作条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累计投入900多万元,对1800多人(次)发放了专家津贴。并先后投入科研经费3亿多元,科研立项1500多项。
贵州大学现任校长陈叔平是贵州近年来引进人才的成功典范。陈叔平2002年从浙江大学引进到贵州大学以后,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大学管理理念,更在用好原有人才的基础上引进高素质团队,进而把一批学科带入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2004年以来,贵州大学投入专项资金2000余万,引进了博士、硕士400余人,组建了电子材料、建筑交通、桥梁工程、人类文化学、农学、药学等方面的研究团队。2005年9月,贵州大学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陈叔平说,贵州需要一所高水平的重点大学,他说: “大学今天的功能很多,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明。贵州3960万人,17万6千平方公里,如果没有一所很好的大学,那么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从哪里来?他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靠谁?贵州跨越式发展,人才是根本。”
根据贵州省“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贵州将投入约10亿元,实施19个人才资源开发重点项目。贵州人才资源将会以每年5.7%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206万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