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最新报道

红土壮歌——记道德模范文建明

中广网 11月15日 13:0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第一章金色梦想

  红土地

  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它就是具有1400多年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营山县。

  营山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夏属梁州,周为巴国,秦隶巴郡,汉归宕渠,唐置朗池,宋改营山。境内还先后设置过安固、绥安、宕渠等县,并在宕渠县设置过郡,在安固县设置过蓬州。

  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营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县城四面环山,丘峦起伏,状如营垒,故名营山。放眼营山大地,山河景象万千:绥山巍峨,朗水如带,山青水秀,流韵溢彩。县城居位尤为奇特:前拥翠屏,后踞云凤,芙蓉拱其左,琵琶护其右,更有双蓬九曲争奇,石牛龙马斗雄,景阳晨钟报晓,朗池皎月映天。龙王寨形貌奇异,太蓬山神奇迷人,望龙湖幽深秀美,西月湖恬淡雅静,还有琵琶岭、流江河、孔雀洞、金鸡山……如诗如画,令人神往。

  秀美的山川风光,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贤才英杰。从宋自清,营山先后中进士者就达57人,名列四川百县前茅。这里,诞生了晋代流民起义首领、成(汉)政权奠基人李特,也是明代大宁盐场起义领袖鄢本恕、兰廷瑞的故乡。清嘉庆年间,白蓬教首领罗其清率部鏖战太蓬,血染红土。鸦片战争爆发后,营山人民不甘忍受帝国主义传教士的欺凌,一举捣毁天主教堂,“营山教案”震惊中外。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杨伯恺、柏载等11人,乘着“五四”运动的东风,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有8人在周恩来、越世炎领导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营山播撒了马列主义的革命种子。1926年春,杨伯恺在骆市筹建了中共营山第一个支部,并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农协会,会员达8000多人。农民运动成为全县之冠。1933年9月,红四方面军为巩固扩大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有名的“营渠战役”。红九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许世友,挥师南下,跃马营山,激战马深溪,强夺陈大寨,智取南岳庙,奇袭照珠河,连破敌人七道防线,歼敌3000余人,一举解放了营山。全县建立起10个苏区、63个乡苏维埃政权,59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红军,告别家乡,踏上了红军北上的征程,其中有3800多名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1948年,骆市地下党为配合解放战争,组织发动“中秋起义”,张天枢等3人不幸遇难,王敏、王屏等13名共产党人惨死于重庆渣滓洞。杨伯恺被捕后,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

  营山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部份,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圣土。营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以英勇征战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胆魄,向贫困挑战,向落后开战。1958年11月,营山县委从全县调集5万多民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建成了以幸福水库为龙头的千里渠,实现了“千里长渠千里长,修通长渠锁龙王”的美好愿望。《人民日报》为此刊发了《千里长渠万人管水》的长篇通讯,营山千里渠从此闻名全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营山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乘改革开放之天时,靠政通人和之优势,顽强拼搏,奋力开拓,使营山大地青山溢彩,绿野生辉,农业丰收,工业发展,商贸兴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宁,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南充市优秀党委书记、营山县优秀共产党员、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责编:任芳 来源:四川文明网

人物介绍更多>>

文建明简介

文建明-个人荣誉

最新报道>>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