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摄影机构:中国摄影记者联盟影像
策展人:单增辉 刘彬
展览名:《城市》
展览前言:
城市面目狰狞 驾着光速奔跑
我们是沉默机器 对照着时间表
苏打绿——城市
心灵城市明月升起的向往
越过云的围墙希望是力量
2010年上海世博会歌曲《城市》
在不同的歌曲里,城市呈现出不同的气质,一如那句经典的话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摄影师也不例外,每一个镜头后的眼睛,都看到不同的画面。
摄影师浦峰的作品本身就是复杂的,他以一种幽默的轻松的态度来解读他工作生活的城市,车灯成为笑脸、塔吊上垂下的钢缆吊住了飞机;朱丹阳则在抛开了西湖被人熟知的优雅秀丽之后、在夜色中揭开了带点诡异的妖艳的色彩;黄宇的镜头通过移轴改变了周围的虚实变幻、古老的城堡恍如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最特别的是朱晓兵的作品,对共和国缔造者的回忆,也是城市中几代人的记忆——上山下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外观,还有几代人的心理;李昊、杨抒怀、单增辉三位摄影师,依旧从传统的纪实摄影方式上记录着城市——笼子里的老人还是路边沉睡的儿童、或是大工业遗弃的废墟……
我们七个摄影师选择部分对城市的不同解读作为展览的内容,风格并不一致,审视的角度差别极大,也许这恰恰是现代城市的特质——复杂、包容。
参展摄影师:
单增辉 黄 宇
李 昊 浦 峰
杨抒怀 朱丹阳
朱晓兵
《笼中人》
摄影师:单增辉
“一张没有木虱咬的床,一个有独立卫生的家,是每个笼屋板房居民的心愿”。——引自“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宣传册
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香港,仅有600余万的人口,却有着超过100万的贫困人群,而这100万人中,有超过十万人挣扎的最贫困的状态,他们只能住在最恶劣的场所,3—5平方米的居住空间,每个月要支付超过1000港币的租金,这是许多家庭全部收入的30%甚至更多。
这里的居住环境并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比起难民营、比起贫民窟,但是,这里不是难民营或者贫民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富裕的都市——香港,这个拥挤、肮脏、没有独立卫生间、十几户几十户人共用一间厨房的大出租套房就在最繁华的区域香港旺角。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楼下熙熙攘攘的游客,往来不断的豪华汽车,这里就是香港的笼屋板房,最贫困人口挣扎生存的空间……
《笼中人》
《笼中人》
《笼中人》
《剑桥大学》
摄影师:黄宇
09年10月,剑桥大学成立800周年校庆之际,单位采访派我前往采访,于是有了如下图片。初到剑桥,用的并不是移轴镜头。然而在游玩一天后,决定全部采用移轴镜头拍摄。因为在游历剑桥校园时,这里的美丽和宁静,让我这个来自GDP高速增长,社会演变狂飙突进的中国人产生了深深的不真实感。正如我在剑桥马路上行走,第一次看见了野生松鼠和刺猬在校园里自由玩耍,一点都不怕人时,我觉得这一切好像在梦里。所以,用移轴镜头拍摄了这个美丽的校园,也是对我当时心境的一种如实传达。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守望首钢》
摄影师:李昊
一个古老的工业厂院永远和一座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相悖,那么它慢慢消失的一天也就不再遥远。
这是一个曾寄予国人重工业梦想的一个地方,这里一度流行着钢铁产量代表国富民强的标语与思想。几代人在这里挥洒着汗水,也挥洒着青春,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看到汩汩流淌的钢水,听到钢铁产量又创新高的喜讯。他们的共同名字叫“首钢人”。
如今,首钢已经大部分生产任务转移至其他小城市,属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钢此时更像是一个生态区。站在这里,举着相机,取景器里出现更多的是当地居民和首钢院里的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景。
正如作者李昊所说:能记录变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
《守望首钢》
《守望首钢》
《守望首钢》
《七色之城》
摄影师:浦 峰
这是个古老的大都市,千百年积淀的韵味藏在残损的红墙上,藏在灰暗的胡同里,藏在每一个热情的老北京人身上。
这是个摩登的大都市,日新月异的新潮建筑,饕餮的新贵,“蜗居”的白领,迷茫的“蚁族”,穷苦的民工,都聚集在这个充满希望也充满苦涩的城市里。
2003年,怀揣着一个希望来到了北京,当我骑着租来的自行车走过梦里的天安门时,这个希望变得非常强烈。很幸运,新京报给了我这个希望,可以说《城市表情》这个栏目开启了我的心智,教会我用镜头来更仔细的观察这个城市,无需语言,无需交流,只需默默的待在相机背后,按动快门,“看”这个七彩的世界。
《七色之城》
《七色之城》
《七色之城》
《一样的孩子 不一样的生活》
摄影师:杨抒怀
还记得法国电影《红气球》的故事吗: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只漂在半空的红气球,他带它上学,在大人们的伞下躲雨。红气球巧妙地躲避着老师和家长,成了小男孩最好的玩伴。后来,红气球被一帮顽皮的孩子们捉去了,最终没能躲过弹弓的射击。小男孩望着它满怀惆怅,这时满街的五颜六色的气球都挣脱了孩子们牵扯着的手,一起飞向忧郁的男孩。
也正是这个红气球,让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和他们做朋友,听他们讲自己的理想。他们有的说想去四方坪玩,有的想去烈士公园......这些,在城市孩子眼里,已是最老套的玩法,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因为他们会算,要用父母多少钱。
我知道,他们的生存状态,哪怕是用最华丽的辞藻,也不能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他们来到这座城市,却始终边缘,当城市的孩子整天奔波于各种培训班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过着“另类暑假”。 我希望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过一个有游乐场的暑假。我也希望满大街五颜六色的气球都飞向你们。
《一样的孩子 不一样的生活》
《一样的孩子 不一样的生活》
《一样的孩子 不一样的生活》
《西湖夜游》
摄影师:朱丹阳
青春少年,特别贪婪一切玩乐放纵的机会,而凌晨的西湖用她的温柔,包容了年轻人的为所欲为。在白天,他们荒诞的行为可能不会被社会理解,而西湖的夜却能激发他们的荷尔蒙分泌,其实也没什么,他们只是找点乐子而已。
《西湖夜游》
《西湖夜游》
《西湖夜游》
《毛的 印记》
摄影师:朱晓兵
我们这代人,对毛泽东的理解处在一个很初级阶段。知道这个人,但是没有特别深的情感,知道那段历史,但是没有特 别深的领悟……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已经逝世34年,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对逝去的伟人还有什么样的记忆?深切的回念,教科书式的讲述,还是一种单纯的崇拜? 事实是什么,每个人都一样吗?每种职业,每个阶层都这样吗?他们有什么细微的区别?
这次展览与文革无关,与怀旧无关。甚至,与摄影“无关”。 而是通过影像作品中,生者对逝去的伟人各有特色的评论,表现出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毛泽东的一个全面解读。这种评论,让这一代伟人就在这些争议的评论中露出其最真实的一部分;这种评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毛泽东在人们的认识中由具象化到符号化。一代伟人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转变恰恰是一个国家乃至小到一个城市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体现。表达这种变化,是我的主要意图。
来源:www.iopf.com.cn 责编: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