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7月20消息(记者雷恺)据7月17日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让我们在声音里一起踏上“寻宝之旅”。

 

  主持人苏阳:今晚我们将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探访的珍宝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今晚的探宝人是总台央广记者雷恺。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总台央广记者雷恺。今天咱们去的地方是被誉为“书法渊薮、经史宝库”的中国最大的石质博物馆西安碑林,它本身就是国保单位,而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类第1号)。我们要探访的这件国宝是一通唐代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踏入西安碑林的大门礼门、经过检票口所在的棂星门、迈进它的第三道门仪门,中轴线左右两边就各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右边的是唐代景云钟,是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国宝级文物,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它撰书铭文。景云钟对面是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是目前唯一一件有赫连勃勃创立的大夏国记年的文物。

  沿着中轴线道路往前走,迎面就是御碑亭,亭子上“碑林”两个字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书,碑亭内收藏的是又一件国宝级文物《石台孝经》,由唐玄宗、唐肃宗两位皇帝共同书写。

  《石台孝经》的后面就是西安碑林的第一展室,收藏着最重、最大的石质图书、国宝级文物《开成石经》,共114 件碑刻,是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

  一次看了这么多国宝级文物,大家是不是有些审美疲劳了?我赶快给大家隆重推出今天的主角、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它就在《开成石经》后面的第二展室,现在就请我身边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陈利峰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录音):“走进碑林的第二展厅,我们看到的左手边第一方碑就是国宝名碑、世界级宗教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这个展厅还有我们最熟悉的集王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和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是整个碑林一个国宝的展厅。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定是我们眼前这通2米8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是唐代对古罗马的称呼,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土耳其一带;景教就是唐代对当年来自于大秦的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分支的称呼,中文名‘景教’。碑石刻于唐建中二年 781年,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在碑首上方,有龙的儿子蟠螭托火球;碑额上面有九个大字、楷书大字,都比较好认,我们可以从右边从上到下去读一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几个字当中,‘景’字的写法跟现在不一样,是‘口’在上面‘日’在下面,现在是把‘日’放到上面,颠倒了位置顺序,‘流’字的右上角没有一小点,‘碑’字也没有上面一小撇,古代的书写方式跟咱们现在还是有些区别。碑石正文写基督教从大唐贞观九年期间140多年在唐朝传播的历史,还有一些关于大秦国的山川河流、特产的介绍。碑文一开头就讲到了‘景教’这么一个称呼,为什么叫景教呢?我们来可以看这句话,在碑石的右边上角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教’,‘景’就是正大光明之意。”

  两千多字的碑文中,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六位帝王的身影在景教历史中轮番登场,房玄龄、高力士、郭子仪等一代代大唐名相名将也都和景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从西方远来的景教已经成为东方大唐帝国历史的一部分。陈利峰告诉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刻印和安史之乱还有着很大关系:

  (出录音):“为什么这样一个外来宗教有这么多皇帝支持它、甚至还给它刻碑?我们知道古代刻碑是件大事情,必须有官方认定才能进行。碑文记载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有基督教的教徒们,利用传教的机会到敌占区获取了敌人的一些情报,交给了碑文上的郭子仪大将军,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他们做出了突出贡献,碑文有句话叫‘为公爪牙,作军耳目’,现在用间谍一词来形容他们。皇帝特别感激他们在平叛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所以赏赐碑文。”

  唐会昌五年,也就是景教碑刻好的60多年后,唐武宗灭佛,景教也被殃及,并从此一蹶不振,在中国销声匿迹,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被景教徒埋入地下,这一埋就是将近800年,直到明代天启年间才在挖土建房的时候偶然出土,并就近移入了西安城西金胜寺当中,在这里一放就是300多年。到了清朝末年,金胜寺衰败,景教碑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丹麦记者何乐谟趁机偷梁换柱、阴谋把景教碑偷偷运到国外去,这件国宝差点流失海外:

  (出录音):“丹麦的探险家何乐谟来了,既然你不保护我做一个复制的把真的换走。期间消息走漏,当局出面将原碑保存下来,让何乐谟带走了复制碑。今天我们去梵蒂冈的罗马教廷,能看到一件大秦景教碑复制碑石,我们碑林博物馆所展出的是唯一的原件碑石。”

  以这次盗碑事件为契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移至西安碑林进行保管,直到今天。

  (出录音):“我们知道景教碑是在明朝末年出土,出土以来碑文就被翻译成了英语、拉丁文、法文等不同的文字,尤其宗教人士的关注重视。所以在民国黄河大决堤之后,下游百姓受到了生命的威胁,于右任就倡议拓景教碑300份,到欧洲市场进行募捐,募捐的钱全部用于赈灾。为什么不能拓太多?因为拓多对碑石损伤极大,所以只拓限量的300份。

  (这方碑在什么地方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对,您说这一点也非常正确。在碑额的上方、在‘教’字正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莲花映托的十字架,一般如果刻基督教碑的话,仅十字架的标志就可以了,对吧?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字架的下面出现莲花和飞云的一些标志,什么意思?我们知道莲花代表纯净,代表了佛教的意思,而飞云代表了道教的色彩,所以在道教和佛教之上又刻一个十字架。另外,其中最独特的是在碑文的左右,还有下面他们一些独特的文字,我们走近看会发现类似于阿拉伯文字,但其实不是,专家鉴定为是古老的叙利亚文字,因为景教认同的官方文字就是叙利亚文。今天解读出来是有关77位大主教的名字,还有一些汉语,比如可以看到像这边名字就有‘僧灵’,它的翻译其实带有佛教的色彩,碑文的写法也带有道教色彩,有佛有道来夹在其中、通过佛道来阐释自己教义,是非常独特的。”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说,景教碑记载的是人类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话:

  (出录音:)“在唐贞观九年基督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从贞观九年一直到公元781年140多年基督教在中国流传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在早期沿着丝绸之路跟西方有很多的交流,不但是物质上的还有思想文化上的。它是我们碑林的19件组国宝之一,在110多年前,丹麦人何乐谟就说它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这就是它非凡的历史价值。因为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过去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也是在400年前景教碑一出土立即引起了西方轰动的原因,它是记载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话,也记载了我们祖先开放包容的这种气度。我们的文化正是因为有这样包容开放的心态才日益成长、日益强大,我想这就是今天景教碑给我们的一点启迪。”

  主持人:也许收听我们节目的听众有很多人,可能对这碑刻不是很熟悉。那么我提一句,去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你可能还有印象,那里面就有在唐玄宗时期景教在长安城的一个缩影,还有一些细节描写,专家们认为是比较精当的。刚才在采访当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景教碑的特性,接下来我们再一次接通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碑刻专家陈根远先生的电话。陈教授晚上好!打扰您休息了,谢谢您支持我们的节目。这个景教碑在西安碑林19组134件国宝级文物当中,是最为独特的。去看过的普通观众也有这个感觉,但是要让我们说到底独特在哪里,好像不是十分清楚。今天晚上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到底独特在什么地方?

  陈根远:中国的碑刻数以万计,可以说难以计数,有很多我们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是走出世界,在全球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它就是记载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一段佳话。梳理几乎所有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它是首先重点要谈到的碑刻。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初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的三卷本的中国古代史,就有这个碑的很模糊的照片,当时印刷水平低!我前面给大家介绍过,丝绸之路不光是一个物质交流的通道,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而景教的传入正是丝绸之路这个伟大作用的一个侧影。因为过去我们东方可以说是自成一体的,而这个碑实实在在地记载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这么一个盛世,在西方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当400年前,景教碑重新出土了以后,很快翻译成了各种的西方文字,拉丁文、葡萄牙文,连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都参与过景教碑的讨论,可见西方对遥远东方在那么古老的时候就接纳了基督教,有那么大的好奇心,东西方找到了共同的语言,所以它非常独特。碑石研究往往是特别中国化的事情,我们在中间找到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如此的对外来文化持一个宽容欢迎的态度,这也是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要发扬和提取的精神,所以它特别有名,特别引起东西方各类人士的关注。

  主持人:您是著名的碑刻专家,有一些观众的角度可能比较特别一些,比如说就是唐代的一通碑刻,它的材质是什么?它的雕刻手法是什么?在地下埋藏那么多年,明代天启年间出土以后,依然能够留存至今。说明除了它负载的文化意义之外,碑刻本身也是一件精品,也是一件无法复制的国宝能不能这么说呢?

  陈根远:可以这么说,碑正如您所说,它记载的史实非常之重要。公元635年贞观9年景教来到了长安,当时李世民派了中国最有名的宰相房玄龄到西郊亲自把异域的传教士及其文化引导进长安,展现了我们祖先宽宏的这种气度。又过了三年,碑上记载,李世民给基督教批了一块地,让他们建了中国最早的教堂,还给他们批了20多个国家事业编制!到了玄宗的时候,教堂有活动的时候,高力士来给教堂送的丝帛,唐玄宗亲自给基督教的教堂提了匾额,李隆基是特别有名的书法家,特别擅长隶书;到了唐文宗的时候,过圣诞节的时候,皇帝还给基督教的教徒都发点心了,这些事我们过去都不知道。我们祖先是非常非常宽宏、特别悦纳世界各民族文化。当然您所说这个碑还是一个雕刻的精品,因为碑的大施主曾经是郭子仪的副手,也是一个基督教的信徒,他还把皇帝赏赐给他的玻璃碗都捐献给教堂,还通过给大家看病来传教,这个都是很有意思。所以它非常受重视,当时是用的上好的富平的青石来雕刻。富平的青石在古代非常质地均匀,没有什么孔洞,跟墨玉一样,摸着就跟玉一样,石材极好。这也是您说的,地底下埋了可以说800年出来的时候几乎完好无损。记载的史实极为重要、雕刻极为精美,所以它是国宝里的国宝。

  主持人:可能即便是有一些去过西安碑林的朋友,可能也不知道,您这么一说就第一次知道了。咱们西安碑林规模非常大,有一些大家也是比较熟知的,那么能不能再说一两通?有可能大家不是那么熟悉,但很重要的珍宝级的碑刻?

  陈根远:比如西安碑林第二展室,那是中国碑刻单位面积含金量最大的地方,里头有柳公权、颜真卿的碑,我们博物馆光颜真卿柳公权的碑就有10个。刚才您还提到了一个怀仁集王圣教序,这个碑特别独特,这个碑是有1900字,记录了唐太宗当时的太子李治给玄奘的译经写的记,还有玄奘翻译的260字的心经,总共1900字,关键是碑1900字都从王羲之的真迹中取下来拼成的。因为拼的和尚叫怀人,是一个书法造诣很深的人,他拼的浑然无迹。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王羲之的字,没有一个字是王羲之本人写的,那么碑的重要性就非常大了。因为在过去虽然内府皇宫里有一点王羲之的字,但是你一般人根本看不到,而这个是从王羲之真迹上取下来,对王羲之书法的传播,那是不可想象、绝对是不可以取代的,它的价值非常高。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真迹,没有一个字是王羲之本人写的,而碑文上的字当年都是王羲之的真迹,就王羲之的真迹有多贵呢?咱们大概2010年在北京拍卖过一个王羲之《平安帖》,王羲之写的不到30字的一封短信,而实际上这封短信是南宋的摹本,什么概念?王羲之写了以后,这封信传了800年,传到南宋人临摹了,这个原本已经都丢失了!南宋人的临摹本,又传800年传到2010年,光临摹本就卖了3亿人民币,我所以我就说怀仁集王圣教序有多珍贵!当然碑林的国宝就太多了,你比如汉隶这种优美一路的中国第一号作品叫曹全碑也在碑林。实在是太多,所以我总是说碑林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品读、去欣赏的一部大书,特别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到西安碑林看一看。

  主持人:今天晚上时间确实是太有限了,以后咱们一定找时间再多介绍一下碑林。非常感谢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研究员、著名碑刻专家陈根远先生,谢谢您,有机会咱们再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