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11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科技创新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

  在植物学领域就有一位学者,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植物生理学研究,他就是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许智宏院士。许院士用个人的经历见证了我国农业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诠释了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苦干实干的“大国工匠”精神。

  前后担任两届“中国植物生理学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並曾担任国际植物生物技术协会主席,许智宏院士为推动我国植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培养扶助青年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日前,他荣获了2020年“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B) 终身贡献奖”。该奖项由恒瑞医药独家资助,旨在助力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

  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

  许智宏院士多年来参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有关农业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高度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他说,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作物总产量已连续5年超过6.5亿吨,实现了14亿人口的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肉奶禽蛋消费大大增加,饲料需求不断增加,每年进口最多作物种类大豆,榨油后的豆粕主要即用作猪、鸡等畜禽的饲料。

  随全球变暧,近年全球极端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病虫害等)频发,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在这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激发潜力,确保粮食安全?

  对此,许院士表示,不断培育出高产优质、能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优良品种,才能确保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的保障能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我国是全球重要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我国也是水稻、粟、大豆等重要作物,以及多种蔬菜和水果的原产地,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构建现代作物和畜禽的精准设计育种体系和技术,对于提升我国种业的竞争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至关重要。

  许院士还指出,虽然我国只有18亿亩的耕地面积,但有60亿亩草地,只是长期以来因为过度放牧,包括环境恶化而造成的草原退化,导致生产力太低。他认为,通过草原修复、种植优质牧草等措施,可以明显提升草地的生产力。“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大田实验证实,改良的优质草地生产力可以达到现有草地生产量的10倍,甚至更多。这就是说,如果有10%的草地改造成优质草地,就相当于变相增加了5亿多亩的耕地,也满足城市居民对牛羊肉的需求。我国农业正在实施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草牧农业’三元结构的转变。”

  许院士进一步表示,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耕地质量并不高,产量很低,可以将部分低、中产耕地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饲用玉米、甜高梁和优质豆科牧草的种植,例如甘肃定西部分坡地改种牧草,促进草牧农业的发展,巳收到良好的成效。

  “基础研究”是创新技术源头

  “基础研究是所有创新技术的源头。”许智宏院士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教学,学科学、爱科学,鼓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学研究领域。同时加强科学界与公众的互动,了解公众对科学的关切和需求,获取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本身的发展,学科交叉和融合成为常态,很多研究领域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型科研项目,这类科学研究所需经费也在大大增加。“在不同的阶段,也还总有一些研究人员,他们倾向于致力某些值得探索的纯基础性课题。因此,需要社会理解科学研究的多种形态,更需要国家继续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给予稳定的支持,完善科学研究中对科学家的奖励制度,才能在重大的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中,不断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许院士说。

  许智宏院士在科学探索领域涉猎广泛,除了花粉与原生质体培养外,直接从事和指导的科学探索工作主要包括植物激素作用机理,植物形态建成调控机制,以及植物春化作用、种子发育调控等方面。正是多年潜心基础研究,这也为许智宏院士成为我国植物/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织者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了解,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成立至今将近六十年,一直致力于推动植物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教育与普及工作,为推动我国植物生物学研究的持续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学会理事长陈晓亚院士对许智宏院士的成就高度肯定。他说:“我们将继续秉持初衷,与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年轻学者共同传承许院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潜心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