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1日消息(记者杨静)记者今天(1日)从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了解到,上海已连续13年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统计显示,2020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57%,创历史新高并且实现了13年“连升”。
我国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上海按照国家统一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方法开展全市性监测。2020年共调查30076名15岁-69岁城乡常住居民,覆盖全市16个区。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5.57%,比上一年增加了3.26个百分点,是上海市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以来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一年。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专业机构指导下,上海市民健康防护意识高涨。监测结果显示,48.22%的市民掌握了处理咳嗽、打喷嚏的正确方法,较上年增加11.92%;在咳嗽、打喷嚏时错误选择用手直接捂住口鼻的市民,较上年减少9.77%。79.18%的市民知晓出现发热症状及时就医等正确处理方法,较上年增加2.57%;错误选择观察观察再说的市民,较上年减少3.43%。
数据显示,市民对健康的理解更加科学,生活方式更加健康。85.48%的市民知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84.43%的市民知道运动可以改善睡眠,较上年增加2.93%。
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3年“连升”,特别是近两年来提升迅速,对市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市民健康意识高涨,健康防护能力显著提升,用一系列卫生健康“小细节”筑牢疫情防控“大防线”。
2003年,上海率先在特大型城市启动健康城市建设行动,迄今完成五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经过五轮建设,全市健康人群、健康环境与健康社会的建设力度和综合水准稳步提升。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2019年,上海出台我国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行动方案出台以来,市爱卫会、市健康促进委充分发扬爱国卫生优良传统,组织协调全市50余个市级工作部门,发动全体市民,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推进健康上海行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强大合力。因此,2019年、2020年两年以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幅度也是上海自开展监测以来最大的。
2008年以来,上海市政府以“广覆盖、低成本”策略,连续13年向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和实用健康工具,覆盖2400多万市民。13年来,这份“健康大礼包”共发放1亿余份,深受社会好评和市民热爱。这不仅在全国首开先河,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而绝佳”的示范案例。
面对新冠病毒,上海完善公共卫生群防群控机制,打造战疫硬核科普,构筑2400万市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防疫三件套”“五还要”成为市民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标配,健康习惯成为每个市民的无形防护服。为将防疫经验转化成为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本市还率先在全国起草并发布《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即“八不十提倡”)。
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虽然居历史最高水平,但与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要求、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高品质健康生活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55岁-69岁中老年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在健康素养6个维度中,传染病防治、基本医疗等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健康陋习仍然影响市民身心健康。
下一步,上海将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上海行动,会同市文明办、市教委、市体育局等部门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倡导市民承担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法律责任,自觉接受和配合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在全社会推行“防疫三件套”“五还要”,引导市民落实好自我防护措施。
同时将《上海市民健康公约》《上海市民健康素养72条》等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科学自律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争做健康风尚的实践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