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9日至12月3日,央广网记者前往地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用文字和镜头记录高原石油人不畏严寒,在荒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腹地坚守天然气生产运输一线,为千家万户输送温暖背后的感人故事,本网从7日起刊发系列报道“寒风吹彻”。本篇是系列报道最终篇。

央广网格尔木12月13日消息(记者樊永涛)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海拔超过3000米,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有一句顺口溜形容它,“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在柴达木盆地寻找、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步伐从未停止。但石油工人长期驻守高原戈壁,不仅身体消耗大,还要忍受与亲人离别,体会别样的亲情、爱情。

21时许,涩北气田,一辆皮卡车正缓慢地行驶在“搓板”路上。因为太颠,张艺斌在车中戴上了安全帽,略显疲惫的他看到不远处的公寓便来了精神,笑着说,终于到“家”了。

一家4口人,能团聚3口,对张艺斌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欣慰。

刘馨思雅、张品、张艺斌(左至右)在涩北气田一次难得的“团圆”(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出发,往北300多公里,1300余口天然气井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方圆50公里的戈壁上。这里就是青海油田涩北气田。

涩北气田,因地处涩聂湖之北而得名,正如其名般,涩北是一个让人“涩”的发慌的地方。

对修井工张艺斌而言,在涩北气田工作的日子单调的就像四周一成不变的戈壁滩,工作、吃饭、睡觉是几乎不变的三部曲。最近几天,妻子刘馨思雅的到来让自己的职工宿舍一下子温馨了起来。

刘馨思雅是一名采气工,小两口本在同一个地方上班,但因为轮休制度不同,俩人有时会错开轮休时间。但这次,刘馨思雅因为疫情原因耽搁了几天,夫妻俩在涩北气田才有了长时间的团聚时刻。张艺斌的父亲张品也在涩北气田工作,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石油工人,同时他也是刘馨思雅的师傅。这段关系,常被人津津乐道。

涩北气田内风蚀残丘雅丹地貌(央广网发杨晴摄)

22时许,职工宿舍,张艺斌拨通了退休在敦煌(青海油田生活基地在甘肃省敦煌市)的母亲视频电话……没想到一家人竟以这种方式“团圆”了。

其实这一家人很难团圆,一般来说要么张品和张艺斌在一起,要么就是刘馨思雅和婆婆在一起,至目前4口人没有在一起过一次团圆年。

天然气从这里走向千家万户 (央广网发杨晴摄)

每个采气工人,一般工作1-2个月才能回敦煌倒休。在戈壁里的日子,每天都重复着巡检的工作,人手少,即使是女同志也要进行场站巡检,巡检一趟就要将近1个小时,每隔4小时就要巡检一趟。高海拔,缺氧,很多采气工体检都发现脾脏偏大;没有高压锅,饭菜都熟不了。但很多石油工人都告诉记者,最苦的不是工作,而是对亲人的牵挂,内心的孤独。

说完家庭,再聊工作。

张艺斌是一名“司钻”。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有句话说司钻手里“三条命”——人员、设备、井下。如果司钻工作失误,就会引发人员伤亡、设备损坏,以及井漏、卡钻、井喷等问题。张艺斌26岁,年纪轻轻就已胜任这项责任大、精神压力大的职务。

妻子刘馨思雅比他大三岁,都很年轻。就是这样一个年纪,刘馨思雅已经是涩北气田年纪最小的采气工高级技师。

采气工正在巡井(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多亏了以前爸的严格教导。”刘馨思雅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很害怕张品,不苟言笑,总是板着一张脸,以至于第一次见家长时一直不敢进门。

像张艺斌、刘馨思雅、张品一样的人在涩北气田有很多,他们都是青海石油人中普普通通一员,故事虽然平淡,或是工作,或是家庭,却在平实中多了几分感动。

临近深夜,一道道车划破戈壁的夜空,一位位修井工、采气工眼神坚毅,手执工具向着采气井或集气设备走去……或许这就是石油人的责任——舍弃都市繁华,与荒原为伴,以大漠为家,日夜与寒风冷雪开展较量,在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沿冲锋陷阵。

巡检设备(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涩北气田作为青海油田的主力气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气田,开发以来,积极构建“涩北模式”,深化运用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123”气井工作法、检修“十步法”等特色做法。同时深化地质研究和动态分析,强化层组综合治理,狠抓老井精细管理,目前递减率均控制在10%以内,气井完好率平均达93.6%,开井率达95%以上。

至今日,涩北气田日产量突破1300万方,创造了年平均50亿方稳产11年的骄人业绩。

涩北不苦,涩北不涩。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这里坚守。

记者手记:

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闹,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沙滩。看不到四季分明,看不到花谢花开绿树成荫,唯一能看到的是一群朝气勃发的红衣石油工人。

5天的采访,记者重新定义了“坚守”二字的含义,面对让人生畏的艰苦条件,坚守的石油工人不仅对恶劣环境毫不屈服,竟把荒漠戈壁变成了油气资源的“聚宝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管是在采访中遇见的70、80还是90后,他们给出的回答既朴实又真诚——“既然这是我的工作,不干则已,干了就要干好!”

正值冬季保供关键时刻,他们挥动勤劳的双手,书写灿烂的人生。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编辑:滕萌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