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这是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肩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

  这是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永葆无私奉献的公仆本色,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天翻地覆,万里山河焕然一新。

  这是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实现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书写着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

  90年的伟大历程向世人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幸福和富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今天起,新华社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栏《伟大历程》,围绕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以述评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走过的光辉历程,坚定人们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第二十二篇 冲破桎梏天地宽——记改革开放的启动与初见成效

 

  冲破桎梏天地宽——记改革开放的启动与初见成效

    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记者王宇、彭勇)在深圳最为繁华的深南大道上,一尊名为《闯》的金属雕塑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一位巨人正使出浑身力量,张开双臂撑开门框,在他的努力下,大门终于打开,新的天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一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雕塑,述说着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发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迅速发展局面。然而,与农村的改革相比,其他各项改革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想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就必须改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详细】

 第二十一篇 伟大历程:记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记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胡浩)坐在天天付科技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宽敞明亮的窗前,陈小霞笑容中透着成熟和淡定。

  曾经是深圳特区第一代打工妹的陈小霞,如今拥有投资数百万元成立的公司,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她说,是党的政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激励着她的斗志,使她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

  1982年,18岁的陈小霞高考落榜后来到深圳,成为特区第一代打工妹。就在那一年,她第一次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和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的新形势下召开的。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十二大报告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家喻户晓的“翻两番”目标,就是这次大会上提出的。 【详细】

 第二十篇 忽如一夜春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拨乱反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拨乱反正

    新华网南京6月12日电(记者郭奔胜) 在沪宁线高速奔驰的列车上,一位名叫李全会的青年人主动与记者攀谈起来。他说,自己的生日是1978年12月25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三天出生的,父母起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让他的家庭,也让国家后来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会议。

  李全会说,每到他生日的时候,全家都要庆祝一下,父母也是用这种特殊方式纪念三中全会。因为他的父母都是恢复高考第三年后才有机会考上大学,后来成为知名的工程师。李全会现在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工作。

  “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真切地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迸发出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进步。”李全会说。 【详细】

 第十九篇 思想解放破迷误——记“文化大革命”终结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记“文化大革命”终结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新华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余晓洁、刘大江)2009年,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的《沉思与抉择》,揭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由此引发的历史反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多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在涉及指导思想方面的根本问题时,几乎都与“两个凡是”发生尖锐冲突。当时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定,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于是,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要澄清思想混乱,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首先必须解决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同志晚年的指示和决策、判定真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等根本问题。 【详细】

 第十八篇 筚路蓝缕外交路——记新中国对外关系开启历程

 筚路蓝缕外交路——记新中国对外关系开启历程

 

 

    美国东部时间5月20日下午,纽约曼哈顿,联合国总部大会厅。

    一场中美军乐团联合音乐会隆重举行。首次走进联合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了《歌唱祖国》为音乐会“压轴”。

    激昂的乐曲在这里回荡,难忘的历史在这里流淌……

    40年前,同在这个大会厅,中华人民共和国迈出重返世界的关键一步: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详细

 

   

 第十七篇 艰苦奋斗奠基业--记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艰苦奋斗奠基业--记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长春一汽的红旗文化展馆陈列着一个锈迹斑斑的大铁架子,粗糙的夹具,纯手动的控制柄。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工人就是用这样的简陋设备生产了早期的红旗轿车。

    “在这个装配台上两个班一天只能生产一辆车,我们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79岁的一汽老职工于丰年说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分。

    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一汽的创业史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缩影。【详细

 第十六篇 民族团结新篇章——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民族团结新篇章——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5月25日,反映西藏妇女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进步历程的图片展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丹增敏吉作为解说员感到格外骄傲,因为展出的160多幅照片所记录的主人公中,有3名是她的家庭成员。
  从60年前迎接解放军入藏的曾祖母,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成长为著名藏族艺术家的母亲和姨妈,再到正在幸福求学的自己,丹增敏吉说:“在我们家庭中,跨越四代的女性共同见证了西藏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详细

 第十五篇 和衷共济万象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和衷共济万象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位于北京天坛附近的家中见到记者时,81岁的胡世华刚刚为父亲扫墓归来。他的父亲,是新中国初期赫赫有名的老工商业者胡厥文。朴素的客厅里,一张胡厥文与毛主席握手的黑白照片,常常勾起胡世华对父亲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交往的回忆。

    回顾父亲认识共产党的心路历程,胡世华常常会讲起一段父亲与三个老农的故事。在他看来,正是这样一次偶然的际遇,让自称“秉性很倔,谁都不要想靠权势压我”的父亲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的道路——【详细

 第十四篇 敢教日月换新天——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起航

 敢教日月换新天——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建设起航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营企业力量日益壮大,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迅速加强;土地改革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成为农业集体化的开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详细

 第十三篇 一切权力归人民——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切权力归人民——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53年下半年起,中国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选举热潮,对长期饱受封建专制压迫、从未真正行使过选举权的老百姓来说,这是破天荒的事。经过一年多的普选,在21万多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多名,逐级召开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共选出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详细】

 

 第十二篇 革故鼎新开新局--记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

革故鼎新开新局--记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初 

 

 

 

    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年近古稀的村民朱德荣,有一张珍藏了58年的土地房产证。这张编号为“黔农字第零玖陆肆陆号”的“川东区黔江县土地房产所有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详细】

 

 第十一篇 改天换地新纪元--记新中国的诞生

改天换地新纪元--记新中国的诞生 

 

 

 

    晨曦微露,威武的仪仗队阔步走来,国歌缓缓奏响,在人们目光注视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天安门广场又迎来新的一天。
    历史的回声仿佛还在回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详细】

 

 第十篇 豪情满怀绘蓝图——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豪情满怀绘蓝图——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群山环抱中的西柏坡村花红柳绿,翠柏苍郁。走进位于村口的中共中央旧址,一座座普通而肃穆的北方旧式民居映入眼帘。

    这里有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西柏坡时期的故居,有党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西北角一个简陋的长条形土坯房门口,挂着一块闪光的牌匾——七届二中全会旧址。【详细】

 

 第九篇 天翻地覆慨而慷——记三大战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

天翻地覆慨而慷——记三大战役和推翻国民党统治 

 

   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今年82岁的解放战争亲历者、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王辅一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另一位战争亲历者、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的伟大胜利,不但给中国,也给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详细】

 第八篇 永远高扬的旗帜——记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永远高扬的旗帜——记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5月的延安,遍布城乡的革命旧址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十几名老干部齐声朗诵起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仿佛回到峥嵘岁月。
  杨家岭,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
  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
详细

 第七篇 拼将热血筑长城--记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拼将热血筑长城--记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春暖花开的5月,草长莺飞。

    北京丰台区宛平城外,卢沟桥。这座于1192年建成的11孔连拱石桥,以“卢沟晓月”闻名京城,是“燕京八景”之一。让今人难忘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血与火的记忆。

    1937年7月7日夜,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天,也标志着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从这一天起直至1945年9月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全国抗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详细

 

 

 

 

 

 

 

 

 

 

 

 

 

 

 

 

 

 

 

 

 

 

 

 

 

 第六篇 同仇敌忾御强虏——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仇敌忾御强虏——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华网西安5月18日电(记者张军、余晓洁)初夏的陕北,山川披绿,杨柳青青。距离延安市区70公里的子长县二道街秀延河畔一处静谧的农家小院,访客不绝。


  瓦窑堡,一个深藏在黄土高原山坳河湾的小镇,因为76年前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声闻天下、名留青史。在民族存亡的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宽阔胸襟,在此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进入视频

 

  

 第五篇 红旗漫卷长征路——记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红旗漫卷长征路——记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 

 

    新华网贵阳5月16日电(记者周之江、李惊亚、白瑞雪)黔北重镇遵义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一栋两层楼房,坐北朝南,临街而立。

 

  76年前,在这栋小楼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深刻地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命运,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上成熟,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详细

 

  

 第四篇 星星之火映天红——记井冈山道路

星星之火映天红——记井冈山道路

 

    历经风雨洗礼,今日井冈山茅坪的八角楼显得格外凝重,那盏斑驳的油灯依然临窗摆放,砚台似乎还散发着昨日的墨香,一个伏案疾书的身影仿佛穿越时光,出现在我们眼前。

  80多年前,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名篇,提出了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刻着独特的历史印迹,八角楼仿佛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详细

 第三篇 惊天动地铸雄师——记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惊天动地铸雄师——记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84年前的8月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人用南昌城中的稠密枪声,向世界发出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宣言。

  1927年8月1日发生的一切,已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的永恒。

  由陈毅元帅手书馆名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坐落在南昌繁华的中山路上。走进八一起义纪念馆,风云际会的历史时刻奔涌而来。一件件革命者使用过的实物、一幅幅精心雕镌的壁刻画、一幕幕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的场景,让人们回到那段惊心动魄的燃情岁月……

  1927年春夏,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党以武装起义的实际行动,对此作出了初步而又明确的回答。

  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成立了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7月20日至24日,驻武汉的中共中央在认真分析研究敌我双方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势后,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详细】 【进入视频】

 第二篇 铁流奔涌聚工农——记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铁流奔涌聚工农——记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恤孤路上,一个小型广场掩映在红砖墙的古建筑群中,安静肃穆。广场中间大理石墙上“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大字简约庄重,诉说着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88年前,这里曾经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的房子,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遗憾的是,会址在抗战期间被日机炸毁。如今,人们只能走进广场旁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里,感受当时的风起云涌。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说,中共三大统一了党内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认识,同时旗帜鲜明地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大旗。 【详细】

 第一篇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共一大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记中共一大

 

 

 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超、张建松)上海市卢湾区新天地商业区人流不息。各类酒吧、饭馆、商铺林立于此,曾经古旧的石库门建筑群如今已是这个国际化都市的时尚地标。

  行至新天地商业区的东南,安静而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在兴业路76号门牌下是一块闪光的牌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沧海桑田90年,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这是一幢建于1920年的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楼下一间18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