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鸟瞰。

  蔡甸十里莲华养心谷。

  蔡甸花草香田景区。

  蔡甸黄虎村青年创业园。
  百年逐梦汇知音,全面小康看今朝。繁忙的车间、收获的田野,后官湖畔奋蹄前行;幸福的人家、美丽的乡村,汉江岸边焕然一新。
  从张湾到消泗,脱贫的号角传遍蔡甸,摘帽致富,步伐稳健;黄虎村文创园贤才集聚,俞家垸内村容如画,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硕果累累;南湖社区智慧助力,索河一线试点先行,全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频出。
  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获全胜不收兵。特别是近两年,贡献军运会,圆满完成各项工作,蔡甸担当凝心聚力、旗帜引领;奋战疫情,再战汛情,蔡甸力量团结拼搏、守望相助;决战决胜世纪目标,蔡甸信心十足。
  “十三五”以来,全区各街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实落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捷报频传,为蔡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增添光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蔡甸答卷亮点纷呈。
  小康路上  一个也不能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蔡甸狠抓产业扶贫。从区级专项扶贫资金中安排1.33亿元,实施连片产业扶贫项目43个,计划10月底全部完工,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经营主体带动、基地辐射、贫困户受益联动发展模式,全区477家农业经营主体共带动541户贫困户流转土地2284亩,获取租金167.98万元;吸纳227人就近务工增收192.21万元;吸纳25户入股分红11.9万元。
  目前,全区46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均已形成,有效带动1932户贫困户发展家庭产业稳定脱贫。
  驻村帮扶有合力
  8月,骄阳似火。中国联通武汉公司驻侏儒山街东山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何京说,驻村帮扶,就要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彼此交心,一步步带动脱贫致富。
  “特色展馆已上线,销量逐步增多。”何京介绍,为帮助东山村打开绿色农产品销路,工作队商议后,投入4万元启动电商扶贫项目,整合侏儒山街东山村特色农产品,在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打造东山村特色馆,重点销售贫困户家产土鸡蛋、蔬菜、大米等农产品。
  工作队2016年驻村时,东山村有贫困户57户、157人,多数因病因残致贫,至2018年全部脱贫。
  莲叶碧翠,稻香阵阵,张湾街禾稼村十几口水塘,丰收在望。
  去年初夏,正值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期,禾稼村水塘枯裂、田地板结,缺水成为紧迫难题。彼时,武汉市检察院工作人员王海涛接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马上启动抗旱沟渠施工,尽可能减少农户损失。”
  很快,25万元修建灌溉水渠帮扶资金到位。4个月后,800米长水渠完工,可灌溉农田200亩,数十户贫困户受益。
  现在,王海涛正谋划“三产”融合发展,新申请的30万元扶贫资金已到位,将新建1000平方米钢构厂房,预计为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接下来,要把冷库建成蔬菜生产、冷藏、外售基地,拓展村集体经济。
  “西甜瓜、藜蒿种植带动22户脱贫,产业扶贫效果明显。”蔡甸农业农村局驻侏儒山街薛山村帮扶工作队,发挥业务优势,开展农业项目帮扶,推广西甜瓜、藜蒿高效种植模式。
  夯实发展后劲,工作队协助村两委筹措资金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去年,投入10万元新建排水渠147米、进水渠59米,维修进水渠443米,有力保障了甜瓜、藜蒿产业发展。争取资金14.718万元,对村内主干路维修刷黑。
  多元参与有活力
  “现在卖冬枣,行情不错,村民收益也会跟着增多,一天能挣个百十块。”9月,雨歇间隙,消泗乡七壕村村支部书记李长龙组织村民采摘冬枣。
  企业驻村、产业帮扶,贫困户得实惠。
  七壕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一期流转土地1560亩,其中228亩来自21户贫困家庭,直接为贫困户带来每年20.7万元的稳定收入,现种植有水蜜桃270亩、黄桃480亩、冬枣320亩、日本甜柿和黄金柿68.5亩。
  去年,水蜜桃、冬枣挂果渐佳,成功举办第二届果园采摘节,“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收入200多万元。企业发展好了,村民口袋也鼓了。
  “乡村需要社工服务,精准脱贫更需要专业社工参与。”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村队员张莉说。
  2018年,楚馨社工中心派驻两名专业社工入驻蔡甸消泗乡九沟村,对口帮扶。张莉发现,九沟村贫困人口多是因病因灾致贫,后又因灾返贫。地处泄洪区,外来投资或是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积极性都不高,产业扶贫困难较大。
  从送米送油的救助式扶贫,到个性化定制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以对贫困户需求与问题评估为切入点,探索多元化扶贫方式和渠道。
  驻村企业发挥优势,补足脱贫短板。
  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对口帮扶蔡甸张湾街新集场村,5年来,结合实际情况,筹措扶贫资金和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同时,捐赠价值10多万元电线用于村级公益事业。
  同时,帮助新集场村完成道路硬化1.37公里,修建1200平方米厂房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生产效率和“造血”功能。
  目前,新集场村已摘帽,1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产业脱贫有定力
  “再赚一年,让小儿子也成个家!”匡湾村贫困户马长峰已是小龙虾养殖标兵,对以后的幸福生活信心满满。
  匡湾村位于蔡甸区侏儒山街,是一个典型贫困村,引入适配产业后,带来脱贫好路子,村集体脱贫了,贫困户跟着奔小康。
  长峰的蜕变源自匡湾村产业扶贫好政策。
  “低洼田,自然湖,粮食产量低,但适合养虾!”2017年下半年,匡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冬波对症下药,确定脱贫项目方向。
  说干就干,帮扶工作队动员一批农户和贫困户参与小龙虾养殖。2018年,第一批“匡湾牌小龙虾”走向市场。当年,匡湾村村集体收入累计增加至29.65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该村还荣获“市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张湾街四红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400余亩,特色水产养殖面积260亩。
  怎样才能切实改善脱贫农户的生产条件?四红村在硬化、疏挖沟渠等方面投入337万元,有效解决农户抽水灌溉和生产资料运输难题。为方便村内外农产品交易,该村将农产品交易市场从600平方米扩建至1300余平方米。
  如今,160亩金果种植基地已部分挂果,预计明年底能给村里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消泗乡杨庄村村两委引进成熟企业对村内土地整体流转,发展虾蟹养殖和高附加值水产品生产。
  此举,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187万元地租收入,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6.8万元增至近50万元。
  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土地租赁及土地流转金是杨庄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村集体出资8.4万元为全体村民购买新农合医疗保险。
  眼下,贫困村“帽子”早已不复存在,杨庄村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杨庄村人的日子愈加美好。
  魅力蔡甸美好生活大步走来
  玩转文创 知音自来
  大集街一座废弃12年的小学校园,三年前被木匠李涛改造成文艺山房,陆续有15位匠人汇聚,过着“归园田居”般生活。
  10月,走进山房,匠人刘希正采花归来,趁着新鲜,她忙着把这些花草布置好;南厢里,匠人段立峰磨着古琴,一盏茶功夫,琴面被打磨得光滑透亮……2017年以来,这里已成为匠人们的创作空间。
  “过去几年,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让身心放松的地方,安心创作,辗转多地而不得。”李涛说,三年里,15位匠人扎根于此,只管创作,销售由专人负责,渐渐打出名气。
  一次,蔡甸区中法友谊小学邀请李涛为学生讲一节古琴公益课。李涛说,当拿出古琴木胎和一把斧子,教室里一下就炸开了,所有人都想来体验一下,“意识到这种手工体验,能让学生们有极大兴趣。”
  山房是闭门谢客,还是打开大门?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目光,匠人们一致决定,“开门!”首场活动便邀请了“白衣战士”。
  东厢缝布马、西苑弹古琴......体验课程逐渐成为匠人们的日常。第一次接触古琴,游客王先生尝试了《沧海一声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状态,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要达到小康,让更多人感受到古琴古音的快乐。”李涛如是说。
  虎头山脚、后官湖边,黄虎文创村坐落在武汉西郊,由一群文化艺术专业人员和艺术爱好者发起。
  九鲤梦孵化器依托虎头山、黄虎“绿道秀水” 、大金湾“文创村” 三张名片,建设“青年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办公服务体系+孵化器+社会组织培育+合作社培育” 创业孵化链条,打造乡村更为宜居、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帮助有梦想、 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的有志之人将梦想变成财富。
  成风化人 文明入家
  奓山街星光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去年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过亿元,人均收入3.5万元。村里建设与城市社区无异,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物质富裕,精神也应富足。
  去年以来,该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红色文化聚民心,让“村民自己说了算”。
  引导村民制定13条村规民约,并与村级福利保障挂钩。在全村开展政策法律、先进文化、致富信息、文明习惯“四进农家”活动,每年评选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创业标兵和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提高村民文明素养。
  张明翠,今年63岁,是村里公认的好婆婆。居家,她是好婆婆,每天儿子儿媳下班到家,热腾腾的饭菜已摆上餐桌。在外,还是村里热心快肠好阿姨,谁家有困难,她总爱“管闲事”从不嫌烦。
  只要天气好,张明翠闲暇时,就会与村里其他“好婆婆”聚在一起开“例会”、聊家常,分享各家相处之道。星光村书记唐业会介绍,在星光村,像张明翠这样的好婆婆还有许多,她们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号叫“解放牌”婆婆,即身处二线为子女做好后勤服务,让孩子们在外奋斗无顾虑,不为生活琐事犯愁。
  民风淳朴、村风焕新,营造出安居乐业的村湾环境。目前,星光村实现了无失业、无辍学、无低保、无刑事案件,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创新治理 共建共享
  2019年,蔡甸进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开启该区全面乡村振兴新步伐。
  今年以来,成立区、街乡(开发区)两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村级工作专班,实行部门协作、“三级”联动,扎实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创建工作。突出党建引领,狠抓小微权力监管、“阳光财务”、信息化承载平台建设,分别在东部、中西部大力推广大集街南湖社区“村改居”和玉贤街农力村“党建+基层治理”模式。
  以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推进实施“三乡工程”,着力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多元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取市级专项资金1800万元、项目21个,加快推进乡村休闲农业(赏花游)发展。累计引进投资主体78家,启动项目25个,“三乡工程”覆盖行政村40个,吸纳社会投资13.5亿元,建设共享农庄225户。
  索河街结合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和乡村治理试点区创建,发挥14个试点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大集街俞家垸村则突出传统特色,打造荆楚风格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治理“硬件”基础。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能力,采取“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乡转运、区集中处理”收运模式。
  目前,54个先行示范试点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初步建立,“雪亮工程”“五议两公开”深入落实,为2021年全面铺开整体推进试点示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策划:蔡甸区委宣传部  文/图:孙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