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我们在行动
2014年5月12日,我们迎来了全国第六个 “防灾减灾日”。值此之际,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通力合作,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生命安全”的一系列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在全国四省同步展开,旨在营造全民参与、减灾防灾的文化氛围,集中开展宣传教育、应急演练、互助自救等一系列意义非凡的防灾减灾活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灾害中,仅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6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重点受灾地区恢复建设的支持力度,希望这些地区能尽快恢复正常。映汶高速公路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2012年11月29日胜利建成通车。
映汶高速公路是世界首条特大地震发生后,在高山峡谷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和余震及地质、山洪灾害频发的极重灾区,用最快时间建成的高速公路项目。两年来,映汶高速不仅将汶川到成都的行车时间从过去的3小时缩短到1.5小时,更进一步促进沿线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和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带动阿坝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今年已经是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作为今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5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据了解,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剧烈,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的反常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与之相应地,防范和应对灾害的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在这种形势下,自然灾害已成为全人类必须携手面对的共同挑战,而减轻灾害风险、适应气候变化也成为了全社会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
通过此次论坛,大家希望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强中国及全球综合灾害风险研究,探讨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加强防灾减灾战略与发展趋势研究,为联合国《2015年后减灾框架》提供富有价值的咨询建议;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推动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分享防灾减灾工作的宝贵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