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内,穿着棉袄和水靴的“守隧人”于帅行走在狭窄的隧道中心排水沟内,弓着腰一路慢走细看,仔细检查着头灯照射到的每一个地方,混着冰碴儿的地下水一路拍打着水靴流向暗沟方向……
27岁的于帅是海拉尔工务段兴安岭桥隧工区的班长,在这里工作6年。他所在的工区有37人,其中党员8人,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8岁。负责滨洲铁路线上60座桥梁、上百座涵、及3座隧道的检修任务,而这座百年兴安岭隧道,则是他们管内“年龄”最大的一座。
1903年建成的兴安岭铁路隧道,全长3100米,距今已有117年,滨洲铁路穿行其间,如今,仍然是林区、牧区百姓出行、煤炭运输的生命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平均每天有7对中欧班列在此穿行,是连接满洲里口岸站中欧班列运输的重要通道。由于历史悠久,隧道内设施老化,加上受地质和气候影响,冬天隧道结冰,夏天则排水不畅,因此,一年四季,于帅和工友们都要进行隧道巡守和维修作业。
虽然已经立夏,但隧道内气温仅有零度左右,进入隧道,哪怕于帅这样的年轻人,也要穿着厚厚的棉袄。
近期,大兴安岭降雨频繁,这里又是山区,雨水涌入隧道。为了检查隧道排水设备,于帅带着几个人钻进了排水沟,这里只有1.4米,大伙只能弯腰弓背走上3公里,累了就只能蹲下歇一歇,幽暗的沟里,只有身上的工具叮当作响,成了隧道里特殊的音符。
“隧道如果排水不畅,到了冬季就会出现冻害和积冰,对行车安全带来影响,我们这是未雨绸缪。”行走间,于帅鼓励大伙说。
而此时的隧道内,54岁的老党员王国战正带着几个工友进行隧道巡检作业,从早上5点开始,他们已经在隧道里敲敲看看、走走停停了两个多小时了。虽然不用弯腰,但他们要在昏暗的隧道内,仔细检查隧道拱顶有无裂纹,边墙是否完好,有些裂纹细如毛发,肉眼极难分辨,这时就要依靠手中的锤子,通过敲击隧道壁的回声来判断衬砌后部有无空洞等问题,这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更要有充足的经验。而王国战是大家公认的“火眼金睛”,工作30年来,从没有错漏过一处隐患。
兴安岭地处高寒,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隧道结有厚厚的积冰,如不及时清除,会对列车运行带来影响。墙上一人多高的冰柱只能靠人工刨除,砸冰时的冰渣经常飞溅到衣服和鞋里,刺骨的寒凉让很多工友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风湿骨病和肩周炎。
“冬季最寒冷的时候,每周至少要进行3次集中清冰作业。” 张文说,张文的父亲曾经也是这里的铁路职工,如今张文的儿子也在兴安岭地区负责滨洲铁路线路设备的维修工作,大山里,一家三代铁路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故事比比皆是。
隧道检修对于这37名“守隧人”来说只是他们作业的一部分,他们还要负责滨洲线上数十座桥梁及近百个涵渠的检修任务。而夏季施工,不仅要克服炎热高温下的作业,更要克服这山里的蚊虫。
此时,距离隧道21公里外的滨洲线583公里涵洞处,车间主任张达喜带着人正在清理积水。到了中午,他们已是满身大汗,可他们却不敢脱掉工服外套,山里的草爬子多,一旦被咬到就可能高烧不退,重则有生命危险。
夏修工期紧,他们在临近西岭口一个废弃的工区里收拾了一间屋子,当作临时宿营的地方。
一年四季守在大山里,基本没有娱乐,在这里生活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可仍然有年轻人甘心守在这里,因为太过偏远,甚至找不到女朋友,也有人说他们守着这样一个破隧道,没什么远大志向。
“什么是大志向?我们工区有两个老大哥,他们都是三代扎根在这里的铁路人,几代人几十年的坚持就不是大志向?”青年职工于鹏接着说道
“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所巡检的隧道每年有上千万人往来通过,我的工作可以让他们更加安全,认真干好这件事,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幸福,这就是意义。”于鹏说。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通讯员:张学鹏 黄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