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香港2月28日消息(记者周伟琪)法国电影宗师罗伯特.布列松在影史独一无二,其结构主义与简约风格渗透浓烈的宗教和哲学色彩,将电影提升至形而上学层次,影响深远。菲律宾导演迈克.列昂出身电影世家,擅拍社会题材,反映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挫折,与同侪导演利诺.布罗卡 及伊斯梅尔.贝尔纳尔,于七十年代将菲律宾新电影带进国际舞台。第四十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选映两位名导的七部修复名作,让影迷大饱眼福。
《最后逃生》(1956,大陆译名《死囚越狱》)公认是最出色的逃狱电影,布列松近乎偏执地重构现实,镜头巨细无遗刻划逃走的盘算和过程,精炼的电影语言出神入化,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扒手》(1959)被誉为布氏接近完美的杰作,藉扒手磨练高超偷窃术,以镜头逼视手部动作的细节,达致情感的倾泻与救赎,效果震撼。
布列松首部彩色电影《温柔女子》(1969),美丽的演员“模特儿”为对抗错配的婚姻,不惜以死明志。影片刻意留白,赋与观众无尽解读空间。《钱》(1983)是大师自言最满意的压卷作,写老实人偶获伪钞,从此踏上罪与罚的不归路。冷静尖锐的镜头把人性的阴暗照得分明,余音缭绕,再获康城最佳导演奖。
新修复四作在电影节先响头炮,布列松回顾展共十二部经典将于五月至七月的电影节发烧友接力放映,让影迷重温大师的光影传奇。
列昂的《浮生暂借梦》(1977)是金童玉女的婚外情故事,以梦幻的画面折射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启蒙。疯狂喜剧《走粉疯情画》(1980),明写痴心情圣无辜卷入贩毒惊魂,背后暗批外国霸权的经济侵略。《爱比仇更深》(1985)的兄妹禁恋注定是彼此伤害的扭曲关系,核心是导演关心的家庭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