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1月19日消息 2013年,为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立为“世界厕所日”。
作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2200万的国家中心城市,满足市民们的“如厕问题”,一直是广州践行精细化城市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2018年,广州编制印发首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等配套规范性文件,同时与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相结合,以“绣花功夫”推进各项工作。
记者从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共完成了4497座公厕建设任务(新建1291座,升级改造3206座),建成117座示范性公厕,极大地解决了广大市民如厕难问题,增强了市民的舒适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到“十四五”开局之年,广州又以何种姿态推进新时期的“厕所革命”?
老城区厕所“更新”
在广州过往几年的“厕所革命”中,建设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在海印大桥下,背靠着林则徐纪念公园以及大沙头码头,在公交站点与珠江碧道的吸引下,过往的人群川流不息。
位于海印桥下的公共厕所。(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在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秘书长李志红看来,这里也是“城市家具”——公共厕所选址的绝佳地点。“因为它是城市公共配套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这个视角去看,更能反映城市的文明建设指数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厕所革命”之前,广州公厕尤其是在老城区,存在着分布不均、数量不足、建筑面积小、建设标准低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广州决定以一套标准化模式来规划全市的公厕建设。
2018年以来,广州市城管部门出台了净化、美化、文化、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资源化的“七化”公厕建设理念,作为全面提高公厕建设质量品质的示范引领标准。
在这其中,文化与人性化的特征在广州“厕所革命”过程中又显得格外突出。
“要把公厕融入到城市肌理当中,跟乡土风俗、周围环境结合,比如说我们岭南建筑,跟北京的京城建筑、上海的海派建筑就不一样。”
岭南建筑风格的公共厕所。(央广网发)
在海印桥下,遵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公厕让大家并不避讳,许多人穿过这里去往公园,还有人主动靠近它来“蹭一蹭”速度更快的5G信号。
广州的城市公厕,不再单纯满足于使用功能的齐全,而是更深入地思考厕所该如何承载一个城市的文化。
李志红认为,作为一名公厕的设计师,最终的作品是要面向所有的市民群众,所以“人性化”的要素格外重要。
在广州的“厕所革命”文件中,相继出台了具体建设标准,包括蹲位尺寸、男女厕的比例。这些具体的要求,都是在实际测试之后得出的人性化的科学结论。
如今,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不少公厕除了外观上的“高颜值”,里面的“七小件”也一应俱全:智能如厕指示灯、自动感应冲厕器、植物液自动除臭器、感应干手机等。这些设备都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因为一个厕所占据的城市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利用有限的空间去最大程度地增加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的功能。”
新城区厕所“上新”
9月底,广州市新的“厕所革命”三年提升计划正式印发。据广州市城管部门介绍,至2023年底,广州将力争通过全面提升公厕建设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提标升级,确保全市“厕所革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位于广州宏城公园的公共厕所。(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未来三年,广州将要完成提升改造公厕1438座,男女厕位比例要达到2:3以上,功能间要设置合理,人性化服务设施齐全,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要达90%。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提出要创建广州智慧公厕体系,丰富完善公厕云平台信息数据,做到全市公厕信息共享,做到一张地图找厕所、用厕所、评厕所,方便市民群众和游客入厕,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从量变到质变,从“广州样板”到“全国样板”,从厕所到“厕所+”,这是广州“厕所革命”的下一个目标。
走在广州白云区空港大道上,两旁新建的高楼林立,口袋公园散落在主干道周围,颇具设计感的公厕就显眼地设在此处。
“因为周围没有老旧建筑,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框架式的现代建筑结构,它的设计呈现为非常简洁的几何形,同时这种坡度便于雨水的自然流动,解决了雨水的收集和防雨的问题。”李志红表示,公厕不仅很好满足了作为功能建筑的要求,也考虑到了未来建筑对于隐私的需求。
广州不少公共厕所都配备了现代化母婴室。(央广网发)
对于广州要如何实现“厕所革命”所定下的新目标,李志红认为,现代文明观念对于厕所不应该有邻避效应,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政府部门到设计者再到用户,每一个厕所它应该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城市中,公共厕所不仅反映着居民的卫生条件状况,也折射出一个城市发展的文明程度。对于广州来说,这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涉及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小小的公厕还代表着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大步推进。
“我们要把‘厕所革命’工程做成值得全国学习的榜样,同时向世界展示广州形象。”
策划:曲歆
记者:张胜强
拍摄:官文清 王倩 实习生李牧洋
剪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