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2022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专家评析大讲堂(第二课)张君昌
中广网 2023-06-30
    
  

第十三届广播剧专家评析论文点评

  张君昌

   

  第十三届广播剧论文推介活动,共收到各会员单位报送的论文19篇。经全体评委审读、评议、投票,评出14篇入围作品。其中,特别推荐论文4篇,重点推荐4篇,推荐6篇。评委会认为,本次参加推介的论文较之往届,质量、数量都有所提高,大多数论文观点明确、言之有物、体例规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当下广播剧生存环境及选题、创作、市场拓展等一系列问题,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做出较为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总结,反映了广播剧人在传媒生态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勇立潮头、勤于思考、踔厉奋发的意志和操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不善于总结规律,不善于用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实际,不能针对环境的变化及时提出新的韬略,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就只能抱怨世界变化太快,躲在时代大潮的角落望洋兴叹。可喜的是,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行的年代,广播剧人没有选择抱怨,没有选择哀叹,而是以昂扬的姿态、扎实的创作接受时代的考验,接受千万受众的检验。随着一部部优秀广播剧的诞生,一篇篇阐述这些广播剧如何诞生的理论文章,就是广播剧人面对新挑战,进行理性思考后交出的一份份答卷。

  一、当代广播剧价值的理论书写

  翻开19篇论文,它们在新时代广播剧应用研究领域,大致可以涵盖三个方面。一曰总结创优规律,占8篇;二曰探讨发展空间,占8篇;三曰归纳方法手段,占3篇。每一类都有佼佼者。

  第一类代表作,有河南台的《顺应时代之变 增强创作内生动力——以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创作为例》。该文以总结广播剧《永远的二七塔》创作经验为主线,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瓶颈突破、融合传播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阐述该剧所采用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即在一部广播剧里,用几个独立成章的段落来诠释同一主题,交替展现当代铁路战线上的三位先进人物——高铁司机薛平如、中欧班列调度员孔丹丹、盾构机驾驶员黄铁奋斗出彩的故事,展现当代铁路工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弘扬伟大“二七”精神的时代价值。从整体上看,全剧采用非线性段落结构,做到了形式、风格与内涵的统一。从内部结构来看,每个故事都有起承转合的完整架构和鲜明的戏剧化特色。无论是创下两车交会时速最高纪录的高铁司机,兢兢业业工作的货运站调度员,还是服务于城市新基建的隧道盾构机司机,他们的奋斗与时代共振,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谱写着“二七精神”的当代传承。论文据此提出,广播剧创作应顺应时代之变,以“奋斗的人民”和“人民的奋斗”为主题,增强内生动力,从而为他们提出的“工业+党史”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颇有见地的诠释和研究成果。

  沈阳台的《全链条制作精品广播剧探析 ——以广播剧《北上》为例》和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的《声音景象的英雄群像与危机时刻的精神坐标——《英雄的守护》与新时代广播剧的突围》等均属于此类尚好的文章。

  第二类代表作,陕西新动向传媒有限公司的《融媒体时代广播剧对乡村文化空间的拓展》堪为可圈可点。文章开篇即提出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以城市文化为标杆”的文化下乡活动,并不一定契合当前乡村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部分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出现文化供需不匹配现象。作为乡村文化灵魂的民间习俗、故事传说、民谚民谣等口耳相传的内容越来越少。接着,文章以丝路之声系列广播剧为例,细数将民间口耳相传或在秦腔中演绎的故事借助现代艺术手段演绎,以乡村百姓熟悉且乐见的内容来丰富的他们的听觉文化资源,同时也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其中,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广播剧声音传播的特点以及方便的收听方式解放了劳动者的肢体,这使之既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又使繁重的劳动过程充满趣味和谈资。文章从拓展乡村听觉文化空间角度,论述了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来振兴广播剧创作的前景。文章提出,广播剧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及网络音频客户端融入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在文化承传、价值引领、道德塑造、审美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利用其声音叙事的特点,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在“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方面大有可为。从发现问题,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到提供答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文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闭环链条,体现出良好的学风。

  其他,如海口台的《融媒时代广播剧的创作方向探讨》、余姚市融媒体中心的“耳朵经济”升温视域下的广播剧发展研究》等文章,针对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呈现的新特征,就其转型发展的路径做出了有价值的探讨和概括,均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第三类代表作,以沈阳台的《仅凭声音也可呈现推拉摇移》为翘楚。该文作者是优秀的一线导演,她通过不懈努力,把影视和舞台剧艺术的优长,借鉴到广播剧生产环节,创造性地将广播剧不同场景进行空间蒙太奇设计,通过将人声、音乐、音效和动效作强弱、远近、虚实等处理,确认各层次组合达标后再进行后期综合加工,创立了一套新颖的广播剧生产流程。作者以广播剧《照片中的回忆》(讴歌以我国航母舰载战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为代表的英模群体的“航空报国”精神为主旨)中调度难度最大的场景——舰载机在航母上首次成功着舰一刻的空间景别设计,来说明构思意图。

  剧本原将这一桥段设置在全剧的中后部位置,开篇则是从着舰后的庆功宴开始。当航空摄影师徐闯兴致勃勃给大家讲述舰载机着舰时他忍着手指冻僵的痛苦和战机超过 140 分贝的轰鸣声而举起相机拍照的经历时,噩耗传来,罗总突然病逝,大喜突然转为大悲。导演思量后做了改变: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场景前移,用一个等同电影画面的高强度快节奏片头,直切庆功宴,加倍体现出大喜的痛快淋漓,同时与后面的大悲形成鲜明的反差。但遇到的问题是,剧中出现两次同样的场景该如何作出区分? 为避免重复,开篇音乐响起时,展现海天一色的大全景,报题之后,一架歼-15 战机穿云而出,镜头由全景转为驾驶舱内近景,这时歼击机驾驶员与辽宁舰对话请求着舰,得到许可后驾驶飞机按预定轨迹着舰——此时镜头由内转外,画面也由近景重新切换为全景,并借用摇镜头手法,在战机即将着舰时,视角交给站在航母甲板上手举相机的摄影师徐闯,让他在剧烈的轰鸣中,通过手里相机快门连拍的声响,加上战机音效从左至右倏忽而过的立体声处理,展现歼-15 着舰刹那与徐闯拍摄位置近在咫尺的瞬间,再现这位航空摄影师冒着巨大危险拍摄珍贵历史画面的无畏精神,借以反衬这一历史画面弥足珍贵。

  -15 着舰的成败之处,在于战机是否能用拦阻钩挂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导演合成时特别强调了这一关键音效——用近镜头加特写画面的手法,通过多种金属音效的叠加并作混响处理,在战机轰鸣的背景声中将拦阻钩成功挂住拦阻索的声音突显出来。之后宏大的音乐配上战机迅速刹车的特效,展现出一幅完美着舰画面。随着战机声渐隐,音乐声铺陈,再度拉出全景,受众在听觉中浮现出辽宁舰在宽阔的海洋稳如泰山、舰载机在甲板上折叠机翼的层层画面……

  这段陈述无疑极具原创性价值。它是广播剧导演在无数次以声音驾驭复杂时空时作出的理性判断,是影视蒙太奇艺术在声音世界的独特运用,并且在实践中多次经受检验,不断调整升级,使之具备与相邻艺术形式比肩的成就。它出自广播剧人独特的智力付出,在创作广播剧的同时,也把广播剧的创作理论同步提升。我们应当向这样的广播剧人致以崇高意,大家都要学做有头脑、善思考的广播剧人。

  在此类论文中,湖南台的《海外播客发展对中国广播剧的启示》介绍了近几年海外播客市场蓬勃发展所催生出的有声产品样式,给国内广播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当代广播剧研究的窠臼追问

   从整体上看,虽然本届论文水准呈上升趋势,但有待改进的问题依然不少。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是部分论文存在知识盲点。某文说“1952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万块夹板》,标志着中国广播剧的诞生。”《一万块夹板》的播出时间实为195027日,这是中国广播剧的发端,不可记错。某文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误作广播剧。有的单位做了几集法治题材系列剧,就说成是“国内法治题材系列广播剧的首次尝试有的引用曹禺先生名言:“诗有多少意境,广播剧就有多少意境”,错写成“你有多少意境,广播剧就有多少意境”。有的提出“由听觉的二维空间转换为视觉的三维空间,是我们对广播剧艺术的不懈追求。”却不知,人的听觉系统本来就是由空间感、距离感、方位感三维决定的,这一结论已为心理学研究所印证。

  创作生产传媒产品,常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节点、纪念日、金句、公理、标志物等知识点,落笔时须务求准确,应当再三核对。

  二是部分论文论述逻辑偏颇。比如,“近年来,广播剧被列入国家级政府奖的评选范围,推动了其发展。广播剧的创作手法鲜有突破,以致在传统模式里打转,在客观上失去了部分听众的支持。”这段文字的转折十分突兀,逻辑不通。再如,某篇文章欲探讨历史剧的要素,举例却仅是本台制作的一部反贪剧,这部反贪剧虽属历史题材,但不能涵盖所有历史剧,以此来推论历史剧,以偏概全。作者犯了论题与论证材料不匹配的逻辑错误。有的谈论广播剧创新,却举网络剧例子,且表述也不严谨:“如何有效充分发挥核心优势,能够获取用户关注度及喜爱的语言表达深入广播剧,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离不开的有效媒体平台,是当前广播剧创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语句当中存在几处语法逻辑问题。

  三是部分论文创新意识不强。有些作品或老生常谈、旧论堆砌,或言之无物、不知所云。有若干篇谈论“融媒时代广播剧生存发展”的论文,不仅套用的模板相同,结论也不外乎转型升级,走本地化、微剧化、多元化、平台化发展道路,等等。这些观点已被论者提出数年,而今仍然翻炒冷饭,却难以孵化新典型,尤其对于平台推广亟待解决的盈利模式问题,始终找不到解决办法。这些观点看似没有错误,却难以在实践中激发出火花。理论的价值在于高瞻远瞩,有指导意义,如果没有,毋宁暂时搁置。

  还有的论文仅仅局限于对微电影、微视频创作方法的归纳介绍,且多是网上相关知识的汇集,与广播剧创作结合不够紧密。

  四是个别论文涉及失德艺人。20218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力度,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发挥文艺批评作用,引导正确审美。有篇文章涉及劣迹艺人,文中提到:“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此剧汇聚知名演员张译、王X+知名声优的强大阵容。”其中,王X兵系2015年涉毒被抓,不宜出现在公开报道中。本文将其当作正面案例推出,实属不当。该文写于20215月,发表于20223月的“中国某报”,属于刊物把关不严。在我们这里应予淘汰。

  除了上面列举的四个方面,还有个别论文属于论述的深入性不够或严谨性欠缺。有的文章开题看似不错,论述却浅尝辄止,不尽人意;有的文章头重脚轻、纸上谈兵、结论较为牵强。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一部分广播剧人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尚有提高的余地,如果不花大力气提升理论修养,终将制约其艺术创作的视野和高度。

  作为当代有志向的广播剧人,在参与创作、评介作品之余,还应致力于全面提升理论修养,着眼于为广播剧“立学”,为培养新人“传道”,为创作精品“引路”,甘愿为耕耘广播剧百花园挥洒汗水。

  结   语

  随着5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传统广播开始涅槃重生,移动音频产品方兴未艾。20228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我们按照“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原则,全面打造能进入人民群众心灵的全媒体品牌,推动高质量作品持续涌现。《规划》从内容选题、产品形态到运行机制等都提出了具体思路,如完善精品内容创研机制,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等等。这为广播剧精品生产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和选题。

  党的二十大对宣传文化领域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创作优秀作品当作首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理性思考,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破解制约广播剧质量的瓶颈问题,努力推进新时代精品工程不断上“高原”攀“高峰”,为广播剧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广联合会学术委员)

   

  

责编:王玲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