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电台记者 关丽李瀚麒
2016年4月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天山文艺奖”颁奖典礼在新疆电视台2号演播大厅隆重举行。由哈密地委宣传部报送,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创作的8集广播剧《胡杨奶奶》荣获“天山文艺奖”广播剧作品奖,成为本届评奖全疆唯一一部地州广播剧获奖作品。这也是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以来首次获得省级文艺最高奖。
《胡杨奶奶》根据巴里坤县三塘湖镇岔哈泉村一个真实的故事线索创作改编。作品主要反映一个传奇的女子,一个特殊的家庭以及两代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展现出巴里坤县厚重乡土下承载的一种人间大爱和真情。作品故事情节感人,制作精良,是近年来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文艺工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的一部精品力作。该剧从剧本创作到最后录制完成历时一年,创作人员先后三次深入基层采访、体验生活,剧本三易其稿,最终参与录制人员32人,且大多数为哈密本地非专业演员录制,充分体现了广播文艺精品创作的群众性和艺术性,首播以来得到广泛好评。
谈起剧本的创作,哈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言节目部主任、本剧编导张程表示,创作的原动力,在于故事主人公数十年不变的真情深深打动了他:“我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感觉到故事当中饱含着一种亲情,一种真情,一种人间大爱,我就有一种冲动,就想着把这个故事,写成一部连续广播剧。”
从2013年的11月份开始酝酿,其间经过了10个月,剧本创作完成。张程说,因为剧中主人公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给他的创造增添了很大难度:“剧情就要有故事,要有细节。剧中很多的细节,全靠自己生活的积累和采访,像我这个岁数,没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那些经历,只有通过电影啊,小说啊等等,去还原当时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种情景。所以在编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的时候,就相当的费劲,有的时候,为了一个细节,要考虑好几天,甚至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
为了保证整部剧的效果,剧本的录制过程中,对演员的挑选,张程也是花了很多心思:“这个剧因为时间跨度非常大,一共是8集,所以演员特别的多,将近有四十名要出场的人物,在演员的选择上我就想,因为主人公是从老家安徽到后来定居的哈密巴里坤一个小山村,所以她经历了很多的地方,那么为了还原生活,让这个剧出彩,我就采用了一些地方方言,让它活起来,有地方特色。”
全剧巧妙地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将各种相关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广播剧的特点。张程说:“广播剧,就是要以“声”动人,在后期制作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精心的雕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剧中一些生活细节。”
在广播剧的录制过程中,有很多哈密本土的“好声音”也被发掘出来,为广播剧的录制增添了新的元素。本剧的主演之一贾凤,原来没有任何的配音经验,这次广播剧的参演,让她有了很多的体会:“以前在收音机前听的时候,感觉没那么难,但是自己来尝试以后,感觉一是挺难得,二是人物时间跨度大,从青年要演绎到老年,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变化也很大,所以一定要把这个人物演活。拿着剧本我细细地揣摩剧中的场景和人物的语言,根据导演的提示,自己首先要入戏,才能把每句话都演绎好。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广播剧,因为这个不像是拍电影或电视剧,你可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细节,广播剧全靠声音来展示人物、场景等等,通过声音让听众感受你的情感所在,和你一起喜怒哀乐。我喜爱广播剧,有机会还要参加广播剧的演绎。”
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广播剧《胡杨奶奶》的监制、主题歌歌词创作人李海滨介绍说:“广播剧《胡杨奶奶》是广播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中,从基层发掘的最生动鲜活的一个创作素材。同时也是哈密电台建台30年以来,单部剧集最多,创作时间周期最长,故事情节最丰富的一部广播剧,是一部精品广播剧。”
一直以来,哈密人民广播电台高度重视广播文艺精品创作工作,自1999年至2015年在没有专业录音棚,没有专业演播人才队伍的条件下,先后创作生产出《草原之子——杨忠贤》、《救命丫头——刘玉莲》、《凯歌进新疆》、《梦开始的地方》、《爱的支点》、《风雪大营救》、《忠诚守望》、《胡杨奶奶》等10多部广播剧及《哈密好人》系列微剧,得到了地委行署和广大听众的充分肯定。2015年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创作广播剧《永不褪色的照片》播出后得到广泛好评,也得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关怀。
《胡杨奶奶》广播剧播出后受到听众的普遍喜爱,听众蓝嘉嘉在哈密电台微信平台上说:“很少听广播剧的我,开车时无意中听了我们哈密本土的广播剧《胡杨奶奶》,立刻被剧中的女主人公的艰辛生活和情感历程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关心起她的命运起来……
8集广播剧《胡杨奶奶》在唏嘘感叹中听完,感叹女主人公程紫妍的命运坎坷,唏嘘她的爱情的曲折;感叹她与命运的抗争,唏嘘她对感情的坚持;生活总是造化弄人,总是充满戏剧性,30多年后主人公的第一任丈夫刘俊铭终于找到了让他朝夕想念的妻儿,并且来到了她们身边,这时候他们都已经都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程紫妍和王有福已经是儿孙绕膝的爷爷奶奶了。女主人公当得知刘俊铭一直没有再婚,并且希望能和亲人生活在一起时,程紫妍考虑再三和儿女商量时的那一段肺腑之言,让收音机旁的我也是泪水连连。这时的程紫妍把刘俊铭当做是兄弟姐妹般的亲人,也希望漂泊了一辈子的刘俊铭能够在晚年有一个温暖的家,程紫妍的爱是包容的爱,是亲情的爱……
感慨女主人公波折起伏的人生旅程,她在最艰辛的时候默默守候的那份爱情是她的精神支柱;为了孩子能更踏实地生活,她对新家庭的关爱、守护和坚守散发出亲情般的爱;最后接纳刘俊铭表现出女主人公磊落的大爱。我真心的希望哈密人民广播电台今后能多出一些这样感人的有正能量的广播剧,让本土文化更接地气。”
听众许丽在哈密电台网站上听后,反馈说:“我是一位70后的广播忠实听众,最早刻在脑海里的记忆是著名艺术家王刚主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而去年听了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剧《胡杨奶奶》后,我又找到了久违的感觉。听完广播剧后,我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激动过了。更令我感到震惊的是,这样一部高质量的广播剧竟然是由我们哈密本土编剧撰写剧本、编导和制作,在这里,我为哈密有这样一批热爱广播文艺,为创作、制作优秀的广播剧而努力奋斗的广播文艺工作者而感到骄傲。
该剧在刻画人物内心,在情感表达,在剧情矛盾冲突方面都非常细腻。特别是一些场景、音效更为该剧增色不少。如,主人公程紫妍深夜夜会丈夫与丈夫一起逃离的场景,听后让人身临其境,心悬一线,为主人公焦急、担心,甚至有一种想走进剧情上前帮他们一把的冲动。再比如,程紫妍30年后与丈夫在巴里坤见面的场景,心中的悲喜、内心的复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紧紧交织在一起,令主人公程紫妍久久难以释怀。编剧在把握人物内心,人物性格描写和剧情冲突方面,拿捏的非常到位,能与广大听众的内心产生共鸣。总之,广播剧《胡杨奶奶》是一部非常好听,更是值得一听的精品佳作。”
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将继续植根于哈密这片热土,发掘出更多的哈密本地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多创作《胡杨奶奶》这样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文艺精品节目,努力讲好哈密故事,不断丰富听众收听好广播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