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好歌印记 > 正文

皖风徽韵 《摘石榴》

2013-08-19 13:51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黄一樑

  安徽蚌埠五河县以淮、漴、浍、沱、潼五河合流而成名。这里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经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其民歌风格、旋律,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元素,又有着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五河民歌《摘石榴》在五河县流传一百多年了,是一段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民间小调。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摘石榴》被五河县一位名叫霍锦堂的老人改编成一出反抗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三人小戏。剧本改成之后,由霍锦堂组织起来的民间剧团演出。让霍锦堂没有想到的是,这出《摘石榴》一经演出,便受到百姓的喜欢。据《五河县志》记载,1957年元月5日,在一次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五河民歌《摘石榴》获演唱奖,之后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得演唱一等奖,一时间,各地争相学唱,戏中的男女主角安华芝和张相千也由此相爱,成为恩爱夫妻。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这出戏和中国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一样,遭到劫难。安华芝和张相千相继被迫害致死。

  1979年,文化部下达文件,要求全国各地采集整理当地民歌。80年代初,安徽歌手马留柱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上演唱《摘石榴》,立刻引起全国关注,《摘石榴》随后被灌成唱片,向国内和东南亚发行,很快便在百姓中间流行开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刘敬敏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