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音乐人 > 正文
吴地一绝白茆山歌
2011-07-28 14:51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作者:邹养鹤
白茆,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的东南部,处在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水域占全区面积25%,年均气温15.4度,年降雨量1058毫米左右,东临上海,南接苏州,西靠无锡,北濒长江。优美的白茆塘把白茆分为南北两部分,黄瓜浜、张泾河、山泾塘、联泾塘、千佛河(俗称“五龙泾”)五条支流贯穿全境,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白茆的“五龙泾”和白茆塘交汇,千百年来自然形成了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蔚为壮观。白茆塘为龙身,“五龙泾”为龙头,坞坵山为龙眼,好一派风水宝地之气魄。
坞坵山坐落在今白茆坞坵村,位于白茆镇西南2公里处。《常昭合志》载:“土阜无石,高止数仞,巍然一坵,故名作坞坵山,傍有增福禅院”。《姑苏志》载:“丛篁古木,蓊郁深秀,登其椒回望,则平畴远水,渔村蟹舍,映带如画。”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坞坵山在刚开始出山头的时候有个怀孕的妇女走过,突然来急想小便,于是她跑到山脚下方便了一下。从此,这座山就再也没有长高、长大,故名坞坵山。
白茆有座坞坵山,
阿哥就是常熟山,
因为不了得拖身子女人擦了场水,
从此勿长变成了今朝个坞坵山。
这首山歌千古传唱,在白茆人人知晓,个个会唱。
1991年本人和常熟市文物考古部门对坞坵山进行了实地考古发掘,发现坞坵山实际上是一座良渚文化遗址,明显的一层层夯土结构和高台筑陵的风格,充分证明了此乃良渚文化时期部落首领的坟墓。此处地势高峻独特,水系丰富,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极宜适应人类最原始的生衍繁殖,是白茆文明的发祥地。
大约在4500多年前,一支良渚文化部族从北方迁徙定居在白茆的今坞坵村及附近周围,因此,白茆山歌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歌风格。自古以来白茆山歌一直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在白茆塘流域广为流传。
吭唷嗨啦,吭嗨!吭唷嗨啦,吭嗨!......
这首最原始的白茆劳动山歌,发端于坞坵,经过不知多少年的传唱,至今还在田间回荡。
叫我唱歌没嗨嗨嗨嗨哎就唱歌呀,
嗨哎嗨嗨嗨哎我唱歌郎啊,
嗨哎嗨哎我肚里苦处多,
嗨嗨嗨嗨嗨哎呀,嗨哎呀嗨哎啊,
我三间草屋嗨哎啊没柴盖,
嗨哎啊嗨哎嗨哎哎。
……
这首原汁原味的白茆山歌是最具阳刚之美的“三吆三环”调中的打头歌,高亢激越、张扬雄威,充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原始神力,给人以劲力的鼓舞、自信的宣泄,在吴侬细语的吴歌体系中鹤立鸡群、独一无二,魅力无比,他产生于坞坵,流传在白茆,历经4500多年,经久不衰,是一首世代永歌。
滔滔白茆塘,是白茆人民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常熟地区的文明发展,白茆塘的水更是滋润了一代代民歌传唱不息。她发自于虞山小东门,从姚家滩注入长江,全长41.3公里,又是太湖的重要泄洪河道之一。
据《苏州府志》记载:宋景祐二年(1035年)苏州知府范仲淹浚白茆以疏导渚水后,每每数十年或十数年举工一次,举輙款累万。直至民国初年共疏浚36次。学术界一般认为白茆山歌有文字记载的应始于南朝乐府。《晋书·乐志》曰:“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明代钱谦益在《国初群雄事略》(中华书局出,1982年9月第1版)卷之七周张士诚185页中才有文字记载:“士诚遣人浚常熟州白茆港。”泰定间,周文英《奏记》谓:“水势所趋,宜专治白茆、娄江。”时莫之省也。张士诚阅故牍,得文英书,起兵、民夫十万,堑白茆为港,长亘九十里,广三十六丈,委左丞吕珍督之,民惮其劳。时人采民言歌之,功卒告成,民大便利。“三吴水利集”《白茆谣》曰:“白茆夫,何蚩蚩,锄版插二十万,尽是吴中一十二郡良家儿。道旁过客问夫事,但言将军有令开江堤,延袤九十里,息肩弛担知何时?自从去年秋,迄今犹未归。层冰凿凿堕血指,北风猎猎吹单衣。父母不得见,儿寒妻啼饥。巡烽入夜急,羽檄流星驰。纵劳里正裹粮食,长年苦役家亦隳。费伯帅师速如火,弱者已死壮者羸。白茆夫,良可悲,岂无新店猎,岂无赵光奇。天关隔下土,尔诉那由知。生男信是生女好,尔生不辰逢百罹。我歌白茆夫,将军静听之:君不闻,晋阳水,沉灶产蛙民弗离。又不闻,瓠子决天命,殆非人所为。水可航,山可梯,在德不在险,先言犹足规。承平之世念未及此,况今四海皆疮痍。我愿将军心,推德怀庶黎,靖荒服,平四夷。上书太常旗,下立襄阳碑,男耕女织天下一,坐令百姓歌雍熙。”“古虞文录”又谣曰:“好条白茆塘,只是与开不全,若开得全,好与西帅歇战船。”西帅是指当时与张士诚争雄的朱元璋。这是记载(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冬,张士诚起兵,动用民夫十万开白茆塘过程中民谣的具体内容。也是至今我们能够落实的比较早的两首白茆山歌,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白茆山歌踏着吴地文明不断进步的步伐,自远古一路走来。明末清初文坛泰斗钱谦益晚年和柳如是隐居在白茆塘畔的红豆山庄,诗歌唱和,给白茆山歌更是增添了一分古俗风雅的色彩。至于冯梦龙辑录的《挂枝儿》、《山歌》中,白茆山歌就已极为丰富了。如《砑光》、《被席》、《瞒娘》等等。而明代邑人沈海的《四野农歌》:
烟雨冥蒙昼景昏,农歌四野竞纷纷。
东村群唱西村和,南陇余音北陇闻。
麦秀新腔良有节,竹枝遗调本无文。
不知帝力吾何有,击壤声中又夕曛。
更是描绘出了白茆塘流域农耕山歌唱和的空前盛况。
白茆山歌,白茆人生存力量最古老的声音,既体现了江南大地宽厚的母性,也是当地老百姓古老的狂欢仪式。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历届政府精心培植,倾力弘扬,在白茆塘两岸曾组织举办过多次万人山歌对唱会,使白茆山歌生机日盛,声播日远。这一独特的民间遗风还曾12次上北京城,两进中南海,两出国门,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1958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视察白茆农业时,在田埂上听到了农民们自发的劳动山歌之声后,大加赞赏,并且不知不觉地和大家一起哼唱起了山歌。白茆山歌以她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吴地民歌中一枝独秀。1995年9月,在苏州举行的“万川杯”江、浙、沪吴歌大赛中,白茆选派的著名歌手徐阿文、闵玉娟、沈建华、吕杏英、丁惠娟演唱的白茆山歌《传统篇》力挫群雄,一举夺魁,获得了最高奖——团体大奖;选派的少儿山歌队表演的《山歌里走出新一辈》获得了全场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被“万川杯”组委会誉为“吴歌的希望,吴歌的未来”。
2000年9~10月白茆山歌入选参加中国第六届艺术节献演,歌手们演唱的原生态曲调“三吆三环”和“急口山歌”,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2002年6月当地政府又编辑出版了《中国·白茆山歌集》;9月又成功举办了首届白茆山歌艺术节。其间,九十岁高龄的中国民歌文化协会名誉主席贾芝先生亲临欣赏了原生态白茆山歌后,高兴地当场题词:“白茆山歌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2004年,白茆山歌参加长三角地区“嘴上功夫”民间艺术邀请赛,荣获金奖;
2005年,又应邀代表中国民间艺术赴马来西亚参加缤纷马来西亚国际艺术节演出,得到了国际友人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2006年12月白茆山歌作为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10成功举办第二届白茆山歌艺术节。
2008年白茆山歌《舂米歌》参加首届全国农民艺术节,获得最高奖——金穗奖。
2009年8月,白茆山歌再次走出国门,应邀赴日本参加东亚农耕歌谣比较研究学术交流。
2010年6月,白茆山歌赴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演出,9月,参加江苏民歌节暨江浙沪吴歌大赛,演唱的原生态山歌《白茆塘上好风光》再次艺压群雄,获得最高奖——特等奖。
白茆山歌是吴地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江南农耕文化最自然和充沛的感情源泉。她蕴藏量极其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情歌等;形式上不仅有三句头、四句头短歌,也有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叙事长歌,其中尤以劳动歌和情歌最为丰富和广泛,如劳动歌就有:种田歌、莳秧歌、车水歌、开河歌、张网歌、织布歌、绣花歌、采桑歌等十余种;她曲调丰富多变,灵活柔丽,旋律典雅古朴,如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吭吭调、春调、三吆三环、划龙船调、搭凉棚调等几十种曲调,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吆三环”,该调旋律不仅音域宽、气息广,而且速度、调性都有着较大的变化以及多乐段的重复再现等多样组合,使山歌更具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六艺节”上白茆山歌队演唱的“三吆三环”《白茆塘上好风光》,赢得了全场观众的一片热烈掌声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白茆塘水蕴育了一方土地的灵气,滋养了当地热爱山歌的百姓,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动听的歌喉和著名歌手。如:第一代歌手:邹振楣、潘老传、费耀祖、潘松和、陶梅生、陆杏珍、陆瑞英、万祖祥、黄雪元、徐阿文、徐巧林等;第二代歌手:周中峰、邹雪英、顾宝玉、吕相元、吴元元、陈裕海、沈浩保、王元兴、潘惠英、高金媛、王伯民、陶丙丙、周永生、朱瑞良、黄绳之、韦定前、马根福、潘永生、曹元大、朱杏林、潘大大、徐金凤、严小涛、刘楹鹤、顾建明、王根生、谭兴荣、唐金妹、吴伯良、葛修英等;第三代歌手:徐雪元、吕杏英、闵月娟、沈建华、丁惠娟、王淑英、邹雪娥、朱学军、杜建军、邹缨、顾雪华、唐元龙等;第四代歌手:王燕、朱利、杭晓峰、王艳、张萍、朱以超、沈益佳等。
一曲山歌悠扬起,谁家儿女不动情?从前朝古曲到今天的新翻杨柳枝,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的代表作品:《叫我唱歌就唱歌》 《一把芝麻撒上天》 《贩桃郎》 《姐勒河滩汰菜心》 《俏情郎》 《白茆塘上好风光》 《摇起小船太湖走》《鹞子鹞子向南飞》 《喊日子》 《起妆摇》 《唱一声山歌稻发棵》《舂米歌》等,这既有田园劳动的呐喊,又有对人类爱情的宣泄,更有颂扬时代的赞歌。
尤其是《白茆塘上好风光》,这首歌在经过古人的传唱和现代人的精心改编和艺术加工,以及在“六艺节”“江浙沪吴歌大赛”“长三角地区嘴上功夫民间艺术邀请赛”“第一、第二届白茆山歌艺术节”“缤纷马来西亚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和比赛中经过不断锤炼,已演化得出神入化、更具魅力,更有神韵,在声声的山歌演唱中能够使人们领悟到人类最原始的对生命的呐喊和追求,能品味出现代文明人对时代最新的审美要求。
白茆塘边环洞桥,
黄昏探落在水中央,
吾唱歌郎说道:
河当中白鸭子嘎嘎叫,
丝网里银鱼亮勒亮,
河两岸稻穗头荡勒荡,
乌壮蟹上簖看月亮。
……
这歌声唱出了江南水乡的吴歈古韵,唱出了人类对大自然最美好的赞颂,也唱出了百姓们的快乐和纯朴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那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编辑:刘敬敏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