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4日消息 12月23-24日,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央广网、红餐网联合主办,红餐品牌研究院、央广网餐饮频道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餐饮品牌节”在广州隆重举行。品牌节期间,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增长专家陈明接受了《央广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华夏基石联合创始人陈明接受《央广面对面》栏目组专访

主持人:第二届中国餐饮品牌节的主题是“赋能和跨越”,能否谈谈您对“赋能”这个词的理解?有哪些方式和渠道可以给餐饮品牌赋能?

陈明:“赋能和跨越”非常符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华夏基石把数字化时代拆分为“六化”。分别是战略生态化、组织平台化、人才合伙化、领导赋能化、运营数字化和要素资源资本化。

早期的工业时代并不强调赋能,而是强调控制。但是,在数字化时代下,商业的重心都转向了生态赋能的概念。而“跨越”,则指的是在数字化的当下,企业和品牌都在突飞猛进、闪电扩张。原来的餐饮企业要扩张,可能需要花费几年,才能拓展到几十家门店。而现在,能通过技术手段和资本的手段,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持人:您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突破增长的瓶颈》,那品牌在升级中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在这些阶段当中,会遇到哪些瓶颈,遇到瓶颈后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陈明:判断一个企业的增长,需要留意企业增长的“S曲线”,“S曲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兴起阶段,大势来临阶段和逐步放缓阶段。

判断市场是否将要迎来“大势”,可参考两个标准,分别是“行业增速”和“企业增速”。

如果所在行业市场容量的增速大于GDP的增速,或者企业的发展速度年增长超过25%,就可称之为大势来临。

企业尤其要关注大势来临的阶段。这个阶段更需要加大投入,跨时空配置资源。很多企业在大势来临时,并没有重视扩张,认知密度、资金密度、人才密度都不够,导致这些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餐饮企业必须要提升认知密度和人才密度,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自身认知不足。有一部分老板认知不够,喜欢开“小而美”的门店,把精力聚焦在人均、日常利润。一旦过于在意利润,企业就会变得保守,没有了扩张欲望。

第二,企业扩张难度。部分企业要实现扩张,企业的管理体系调整会非常大,因为企业的组织能力相对薄弱。餐饮企业连锁化后,组织密度特别大,对人员的要求也会特别高,因此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特别高。

第三,行业相对复杂。美国能出现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这样的企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品类相对单调。我国的餐饮品类非常复杂,种类繁多,要在某一品类中制定标准,实现一定规模的工业化,难度较高。

由于这三点,很多企业就会遭遇瓶颈,陷入停滞。

主持人:有人说“唯有连锁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品牌”。您觉得如何才能快速实现品牌连锁化?

陈明:品牌的连锁化,可以参考我总结的“管道理论”。

餐饮企业起步初期,围绕十几二十个店,此时就像是分散的管道,各自沉淀,各自积累。后来借助资本的手段、技术的手段,尤其实现与供应链产业的融合,企业的优势和业务合流,实现加速,我将此称之为“管道理论”。

要让餐饮企业实现连锁化,前期的打磨沉淀非常重要。一旦企业从量变到质变之后,对供应链的要求就会提高。其中,人才的裂变会变得非常重要。在我们服务过的品牌中,大部分品牌都对人才和人才管理,有着巨大的需求。

我们在实践当中总结出一句话,“先用机制,再用管理”。餐饮产业在人才管理中开发了“行业合伙人”制度,用这个机制能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品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相比于纯粹的管理,这能在企业规模变大后,很好地缩减管理成本。

主持人:通过数字化的解决方案,餐饮品牌能在短时间内就开出几百家高品质店,跟过去相比,这其中主要的差异是什么?

陈明:数字化时代为餐饮企业实现各种“赋能”,包括资本、社会要素、供应链等,也推动了行业的创新。

餐饮行业在我们原来的认知当中,仅是一个提供用餐环境、提供食物的地方。但在技术、资金等因素的推动下,近十年餐饮行业进步飞速,出现了很多市值超十亿、百亿的企业。

任何企业的增长,一定是建立在产业机会基础上的,没有外部因素是很难增长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判断机会到底在哪。

企业需要判断,比如行业还有没有空间。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市场容量很小就很难有特别大的发展。但如果能把握住机会,就需要企业及时做好系统能力的构建。通过自身的能力让企业和机会连接,帮助企业实现增长。

编辑:宋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