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7月13日消息 南京市高淳区是国家重要的特色现代都市农业基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螃蟹养殖业是高淳区的重要富民产业,全区养殖面积超20万亩,总产值20亿元,从事与螃蟹相关产业农户有10万多户。2020年12月,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名单公布,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并成为全国首个以螃蟹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对高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工作开展的最佳认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园区正聚焦“优良农副产品”“优美生态环境”,围绕“高集约化”“多功能”,全面展开“农业+生态”新布局、增强“农业+科技”新动能、发展“农业+文旅”新业态、拓展“农业+品牌”新空间,全力探索具有都市型农业特色的发展路径,努力促进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智慧农业破题规模化养殖困境
“螃蟹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智能化、营销品牌化的新路径。”据高淳区科技镇长团成员、高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孟现勇介绍,高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开启了探索之路,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在这里,螃蟹养殖从池塘构建、蟹种培育、饲料选择和投喂、水质调节和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等一整套流程都有严格标准。
要出好蟹,必须要有一汪好水。如何统筹渔业养殖与水环境保护,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成为高淳螃蟹养殖面临的新课题。
孟现勇告诉记者,随着高淳区螃蟹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人工螃蟹养殖方法受到诸多限制,如在螃蟹养殖过程中,人工传统预判存在滞后性,导致水体缺氧并直接影响河蟹的产量及品质。同时,缺氧状况长期发生也将导致人工巡塘次数、养殖户劳作时间、养殖成本等不断增加。
“让螃蟹养殖每个环节充满科技,让科技为螃蟹养殖插上智慧翅膀,是园区建设的主题思路。” 通过长期深入调研,孟现勇“将螃蟹养殖加入智慧化元素”的想法逐渐成型。
长江学者、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一直致力研发“中农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这套智慧水产养殖系统,以物联网传感技术精确识别蟹塘含氧量,无线通信设备、主控平台与增氧设备智能联动,实现了蟹塘的智能化精确增氧。目前,该系统已前期在无锡2万亩蟹塘成功应用,亩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
孟现勇欣喜地发现,这套由采集、传输、控制与中央管理四部分组成的智慧渔业系统正是高淳区螃蟹养殖所需要的。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预警资讯,这些以往在蟹农们眼里繁琐劳累的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平台都可以实现。蟹农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登录“水产养殖监控管理系统”,就可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一旦发现某区域溶氧指标预警,只需点击“开启增氧器”,就可实现远程操控。
同时,监控中心管理人员还可根据塘区的历史数据积累,判断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通过平台向所有蟹农发送天气预警、水产物疾病预警等信息,提醒蟹农采取增氧、移植水草、清塘消毒等相应防范措施。
产学研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在高淳区科技镇长团的积极推动下,2020年9月,“高淳区——中国农业大学数字渔业中心高淳建设框架协议”签订。高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以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为契机,加快推进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江苏产业研究院、九三科技小院、王浩院士水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及长江流域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技术孵化平台,积极引进成熟技术项目、开展课题合作攻关,促进更多农业“黑科技”在园区落地开花。
据了解,当前,高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深入聚焦全产业链,推进单一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以更好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高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统筹全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板块,“十四五”时期,园区将坚决扛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担当,深化“产业链”融合发展,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有序推进“园镇村一体化”模式,持续放大辐射效应,争当长三角水产养殖先行标杆、打造高质量都市型现代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