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徽州老街,如何延续历史文脉?

2017-07-20 08:50:00来源:安徽日报

  前不久,安徽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发布会。该书在“文化建设篇”中首次发布安徽城镇老街文化研究情况。

  “老街文化属于民居文化的范畴,是地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见证着古往今来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 ”徽学专家汪炜认为,徽州老街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在全省各地的老街中独树一帜,堪称徽文化的“活化石”和教科书。

  面目全非,多数老街淡出公众视野

  据《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统计,目前我省共有86处城镇老街,主要集中在皖中及皖南地区。黄山市住建委党组成员、调研员方卫斌告诉记者,千百年来,徽州人创造了众多繁华一时的徽州老街,在我省各地老街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黄山市境内现存的老街有歙县深渡老街、渔梁老街,徽州区岩寺老街,屯溪区屯溪老街、黎阳老街,休宁万安老街,黟县渔亭老街等。

  据方卫斌介绍,作为徽商发源地,徽州老街有着与其他地方老街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因江兴街,成为人流集散和货物中转地。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也是当年徽商外出和返乡的主要通道,大多数老街依山傍水,依托码头或沿江小镇而建,广集天下之货,汇聚八方来客。二是因街兴市,聚集商品和服务形成商业形态。多数徽州老街亦居亦商,居民即商人,从事客栈经营服务和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贸易。三是因市传文,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历史文脉。徽州老街把商业文化与本地的人文、自然、建筑等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汇聚成以徽派建筑风貌为代表、以徽文化为内核的“老街文化”,展示徽州人信守的“以商富国、以商富民”文化精髓。

  “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环境变迁,我省多数老街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长陈继腾说,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近年来强力推进旧城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导致许多老街作为破旧、落后街区的代表,被大规模推倒重建,或因商业开发而变得面目全非。

  “形似神散”,老街繁华景象亟待恢复

  一条徽州老街就是一座徽商博物馆、徽文化展示馆,其老码头、老建筑、老字号、老桥等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徽州老街也因此成了黄山市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符号。

  据徽州古建专家程极悦介绍,徽州老街具有浓厚的徽文化色彩,属典型的“一半江水一半街”布局。一条正街和众多小巷构成鱼骨状,将山水景观引入街市,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老街路面均由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两侧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基本为砖木结构的“下店上居、前店后坊”建筑样式。在店堂内外多用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字画、匾额、楹联点缀,尽显贾而好儒、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并逐步形成诚信为本、买卖公平、以义致利、天下共利的徽商文化。

  自2008年我国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全国各地共计50条街道入围。其中,黄山市的屯溪老街、渔梁老街、万安老街均榜上有名。然而,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随着近年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目前一些远离市区的徽州老街虽然风貌犹存,但由于日渐破败、宜居性差、商业味淡等因素,造成大量原住民流失,多数老街仅限于保护为主,沦为被边缘化的单一居住功能聚落,昔日繁华已经风光不再。

  歙县深渡镇自古就是一个水陆码头,当年徽州人从这里走出大山,打下徽商几百年的传奇基业。如今的深渡老街,斑驳的墙壁上长着青灰色苔藓,时光里早已没有喧嚣的气息,只有一些略显冷清的商店里那高高的柜台,让人想到这里昔日的繁华。 “老街肯定要保护,但如何再现昔日的景象,确实没有什么高招。 ”当地一位镇干部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

  针对这一问题,在《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上提到,文化兴则老街兴,文化亡则老街亡。老街文化始终是影响老街兴衰的关键因素。该蓝皮书建议我省各类老街众多的地级市,增设老街文化管理办公室,全权负责老街建筑、手工技艺等遗产的普查、登记、保护与开发。

  徽韵统领,传承和发展老街“文脉”

  “文化是千年徽州的灵魂,也是徽州老街的价值源头。 ”据黄山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刚刚公示结束的《黄山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特别强调控制保护历史街区。其规划理念就是徽韵统领,倡导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彰显文化自信。

  黄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认为,徽州老街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务之急是摸清老街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建立老街数字化数据库,为老街的保护利用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加快制订出台徽州老街保护利用规划,探索制定徽州老街的相关标准,明确老街的定义以及分类保护开发运营管理等内容,以标准引导和推动老街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胡永政也建议,结合特色小镇建设,逐一厘清老街与产业、城市、消费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老街的行业结构与协同力、商品的集散力、品牌的吸引力、顾客的流动力、商贸的辐射力,按照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的要求,打造一批物质空间留存、人文记忆延续、经济效益持续的示范老街。

  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屯溪黎阳老街,古时为皖浙赣边陲商业中心。2013年,由黎阳老街改造而成的黎阳in巷对外开放,一度在坊间引发争议。支持方认为采取“保护、移植、创新”手法,融徽州元素与现代时尚于一街,打造了旅游新业态;质疑方认为这是典型的商业开发,破坏了老街的历史肌理和脉络,沦落为在哪里都可以复制的“老街”。

  “保护和利用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体。对被边缘化的徽州老街,要挖掘老街的历史文化,将无形的文脉与有形的商业改造有机结合。 ”胡建斌认为,徽州老街大多地处交通要道或旅游景区,发展文化旅游、再造商业形态有基础、有优势。要利用老街的传统资源和集聚优势,恢复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老字号、老作坊、老工艺,吸引客流,活跃商业氛围;要运用老街的经济特征和品牌效应,融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徽派精品民宿、非遗传承展示、徽派美食小吃、书画摄影创作、传统民俗表演、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嵌入旅游功能的特色街区。

编辑: 鲍玉婵
关键词: 徽州老街;历史文脉

徽州老街,如何延续历史文脉?

  前不久,安徽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发布会。该书在“文化建设篇”中首次发布安徽城镇老街文化研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