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汪红红回答:“有事做,有收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汪红红曾是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的低收入农户,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通过开展葡萄种植,她家的年收入从2016年的1万多元增加到现在的7万多元。

  浙江是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也率先实现了从解决农村整体性贫困、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的迭代跃迁。数据显示,浙江2019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7980元,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

  2018年以前,汪红红的丈夫柏卫贤身患尿毒症,没有劳动能力,每年医药费就要花3万多元,女儿读书也需要钱。当时,一家人靠汪红红打工,一年只有1万多元收入,外债越欠越多。2018年2月,村党支部委员丁永斌上门,建议她种葡萄增收。“从来没种过,我说我种不好,村里说会有人给我指导。我当时就想:那就试试看!”汪红红说,村里为了尽可能帮她减轻负担,当把5亩红提交到她手上时,土地、种植等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完成。技术上,由长兴县葡萄产业协会会长陈淦泉对她开展点对点帮扶;销售上,她家的葡萄放在供销社设在新农都批发市场的帮扶店面出售。“3年来,我靠种葡萄增收近20万元。”汪红红说。

  点对点精准帮扶,让低收入农户过上了美好生活。浙江还以村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水涨船高”带动困难群众增收致富。

  近日,遂昌县应村乡高棠村“消薄”蟠桃基地内,管理员钟兆富正忙着为桃树整枝、除草、盖地膜,为来年蟠桃丰收作准备。今年67岁的钟兆富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如今,他不仅在家门口收起了土地流转租金,还在基地务农赚钱,并种下了村里赠送的50株蟠桃苗。

  高棠村由7个散落山间的自然村组成。因为路途遥远、产业匮乏等因素,2016年,高棠村被认定为集体经济薄弱村。2019年,应村乡创新提出“1+1+N”帮扶模式,即引进一个工商资本、带富一个村集体、带动一片低收入农户致富。在应村乡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丽水市九心农业合作社入驻高棠村,流转了150亩土地种植蟠桃,还为当地带去了技术指导和销售保障。蟠桃基地销售收入、基地套种番薯收入、来料加工场地租金、光伏联建项目收入等,让高棠村在2019年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为防止村集体“返薄”、村民“返贫”,在安吉县派驻高棠村帮扶干部毛自树的帮助下,当地还引进了安吉12万株“白茶一号”,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高山茶园。“有了这一系列帮扶举措和产业支撑,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能达到15万元以上。”高棠村的一位村干部说。

  在浙江,一个人、一个村奔小康的故事很多,他们都在努力寻找“源头活水”,让增收可持续、有动能,村集体和村民收获稳稳的幸福。(记者 许雅文 通讯员 朱敏 张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