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6月30日(记者曹文君 魏炜 通讯员党君雅)家书凝聚着亲情,记录着时代,谱写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奋斗历程。家书里的字字句句,流淌着家的温度,也折射着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温度。6月30日,“一封家书·浙江温度”活动正式启动,并向全球发出征集令,征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中具有浙江元素的家书、老物件等档案 ,深入挖掘建设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历程中的浙江经验、浙江贡献和浙江故事,展现脱贫攻坚和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浙江温度。


  发布会上,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胡戎介绍,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又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打好“抗疫”、“脱贫”两大“战役”的背景下,“一封家书·浙江温度”的征集内涵也更丰富,将征集“浙江战疫”、“浙江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对口支援帮扶”三方面的重磅家书和档案。

  现场多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历程中的感人家书也首次曝光,包括:浙江援鄂医疗队队长宋柏杉的母亲写给儿子的“战疫家书”;首创“下山脱贫”模式获联合国点赞的武义搬迁村民写给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的“脱贫家书”;“扶贫先扶智”的时代楷模陈立群收到的一百多封学子感恩家书等等。无论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还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这一封封或催泪、或励志、或温暖的家书,承载着亲历者们决胜小康、共同奋斗的浙江精神和浙江温度。

  抗击疫情“战疫”家书——

  浙江援鄂医疗队队长宋柏杉的八旬母亲写给儿子的催泪家书

  宋柏杉,浙江省援鄂战疫第二批紧急医疗队总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为了不让80多岁高龄的母亲担心,出征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宋柏杉一次次挂掉母亲打来的视频电话,再用语音回复过去,骗母亲说自己一直在浙江。直到3月7日,武汉抗疫形势好转,方舱医院准备休舱之际,宋柏杉再次接到母亲的微信视频,这一次他没有掐掉电话,告知了实情。2020年3月29日,心疼、感动又引以为傲的母亲柏淑珍给正在安吉隔离休养的儿子写下了这封信。

  提起这封信,宋柏杉满是愧疚。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又刚做完手术,所以没告诉她自己要出征武汉。但是这个善意的谎言,在出发第一天就差点露馅。当时宋柏杉带领全队队员宣誓的画面上了新闻,恰好被湖北老家的亲戚看到,转给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打来视频电话,怕谎言被拆穿,宋柏杉只能一次次摁掉,再回语音电话,还交代姐姐千万不要让母亲知道。

  作为湖北人,曾在武汉求学5年的宋柏杉从来没有想过,这次竟然是在疫情之下,以驰援者的身份回来的。他曾于2015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总队长,因出色工作获得马里国家骑士勋章。但这一次出征武汉,让他感觉任务更艰巨、担子更重,因为前方是未知的风险,手中又没有利器,队员们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有人把自己银行卡密码都交给了亲戚朋友、要好的同事保管,还有人写下了遗书。

  宋柏杉率领的援鄂医疗队进驻的是武汉天佑医院,整建制接管两个重症病房和一个危重症病房。高强度战斗的52天里,他和每一个队员都拼尽了全力,累计收治患者192人,治愈135人,留下了60多页精心编写的“天佑经验”工作手册,并最终把150名队员完完整整带了回来。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还展示了一张塑封的粉红色小纸片,是宋柏杉在天佑医院的临时工作证,他说这张工作证陪伴着他在武汉战斗的每一分钟,是要珍藏一辈子的“战疫”见证者。

  脱贫攻坚“战役”家书——

  从贫困户变成纳税大户的下山村民写给武义县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的励志家书

  董春法,金华武义县原扶贫办主任,浙江“下山脱贫”模式的探路者。过去20多年,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武义将世世代代住在深山的5万多山民搬迁下山,告别贫困,创造了一个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2020年5月1日,武义金桥村“下山脱贫”村民廖春飞给董春法写了一封信。20多年前,他还是深居大山、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如今已是事业有成、家庭富足。最近他的大女儿刚刚被英国伦敦大学录取,家里又添了一辆新车,特别写信向董春法报喜。

  武义县曾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上世纪90年代,全县有9万多人生活在深山中,其中5万多人生活特别困难。廖春飞一家就靠山上垦出来的坡耕地,种点红薯土豆度日,常常是吃了上顿顾不了下顿,一家五口人挤在26平米的泥土房。当时刚调任武义县扶贫办主任的董春法看了,眼泪都要掉下来,“还有这么苦的老百姓,怎么办?”于是董春法花了3个多月跑遍734个村做调研。他身上揣着一本厚厚的《武义县地名图册》,上面密密麻麻做满了笔记,标注了哪些是特困村、有多少户没有通电、甚至有多少光棍等。调研以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走搬迁下山的路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1994年5月,一个专门鼓励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的“武义县政府第6号令”颁布。可很多山民却不愿意,有人骂董春法“吃饱饭没事干”,还有人说他是个骗子。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董春法一趟趟上山、一家家做工作。在董春法和无数扶贫干部的努力下,武义县花了25年,将423个村、51106人搬迁下山。如今,下山村民靠勤劳的双手,人均年收入从三四百元提高到了四五万元,实现了“先富帮后富、后富超先富”。尤其像廖春飞,不但自己富,还帮助32户残疾人困难户,创造就业岗位300多个。

  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入编200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地球峰会”的交流材料,并作为典型在2004年5月的“全球扶贫大会”上作交流。

  脱贫攻坚“战役”家书——

  扶贫先扶智,“时代楷模”陈立群的一百多封学子感恩家书

  陈立群,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全国名校长”。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多家民办中学百万高薪聘请,来到国家级贫困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任校长,分文不取,让一个贫困县走出了数百名大学生。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陈立群的办公室里,整整齐齐收藏着一百多封书信,都是学生写给他的,这是他和孩子们一个特别的沟通方式:同学们写好信件后,会塞进他的办公室门缝。

  今天,这百余封书信的完整版原件也在发布会上首次公开展示。

  信件中,学生们对他的称谓五花八门,“校长爸爸”、“陈爸爸”、“男神”;信的内容也各式各样,有倾诉心事和烦恼的,有分享生活中小确幸的,也有来提建议、气鼓鼓地“投诉”他的,还有调皮地在信里给他“颁敬业奖”的。这些信成为了他珍藏的“宝贝”。


  致陈校长的一封信

  这是2019年4月,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高学生邰子涵给陈立群写的一封信。邰子涵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庭变故,妈妈离家出走,爸爸身有残疾仍在外艰难打工家里四姐弟,都是靠爷爷奶奶拉扯大的。此前,邰子涵差点辍学去打工,陈立群不断思想工作,并给她生活资助,才把她劝回学校。陈立群的来到,为很多台江民中的学生重新点亮了人生的道路。


  在发布会现场,除了首次曝光的这些家书原版外,还展示了众多援鄂“战疫”和脱贫攻坚“战役”的珍贵物品,比如:武义县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上山做脱贫工作的公文包和做满笔记的《武义县地名图册》;浙江援鄂医疗队的签名防护服、援鄂旗帜、英雄纪念章和医护人员的《援鄂日记》(分别来自浙江医院、新华医院、邵逸夫医院和绿城医院)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有一部“小黄鸭”手机,记录了邵逸夫医院医护人员援鄂期间,在ICU发生的每个与生死较量的瞬间,这只“小黄鸭”也成了援鄂医护抗击疫情的见证者。

  浙江省档案馆副馆长张明决说:“我们向全球定向征集小康社会建设、决战脱贫攻坚以及疫情防控工作中有存史价值的家书、照片、物品及声音,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档案在浙江省档案馆永久收藏。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家书收藏研究的重视,使民间家书得到更好的挖掘与保护,并传承发扬好优秀的历史文化记忆。”

  据了解,“一封家书·浙江温度”征集活动将通过全网通道唯一的二维码(如下),分别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平台链出。市民只要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一封家书·浙江温度”活动页面。点击“我要投稿”,可以进入到资料填写、家书编辑的页面。在编辑页面,输入内容、上传图片之后,点击“生成海报”,就可以生成一份家书的电子海报,向亲朋好友转发。

  (报名二维码)

  据悉,“一封家书·浙江温度”活动将成立专家委员会,对征集到的家书进行梳理分析,确认和评出具有重大影响、重要意义、珍贵史料的家书,作为重要的档案文献,由浙江省档案馆永久收藏,征集活动将持续到9月底。本次活动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主办,浙江省档案局、浙江省档案馆全程协办,浙江广电集团广播城市之声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