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留守——来自杭州淳安乡村小学的温暖故事

2017-06-23 10:11:00来源:杭州日报
  

  宋村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课余时间在操场上锻炼

  
  
  
  

  宋村乡中心小学全景

  从金岙幽谷汇聚的百川溪流蜿蜒跌宕冲滩而下,穿过二十五里青山峡谷,然后以轻盈的身姿,缓缓汇入千岛湖。

  如同潺潺的溪流给宋村带来了生机,立于白云溪入湖口的宋村乡中心小学,为一代又一代农家子弟输送知识的养分,让他们由此走出大山。

  然而,与许多农村小学一样,宋村乡中心小学如今也面临着生源萎缩的尴尬局面,全校仅剩44名学生,其中,最少的一个班只有2名学生。

  “我们改变不了大趋势,但只要我们在这里,就努力让留下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15位老师最终选择了用责任和爱心,温暖而有力地书写“坚守”二字,这个普通的山村小学也从此变得生动别样。

  “校长日记”里的故事

  “汽车七弯八弯地从连岭山上下来时,天已入暮。我和副驾驶座上的余建堂主任不约而同地感叹:我们今天的家访,也许会影响莫兴峰一生的……”

  ——摘自《校长日记·黑马,是怎样炼成的》

  2015新学年,身为支教老师的方星几乎是“临危受命”,来到这所综合业绩考评在全县排名倒数第三名的宋村乡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一职。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这所乡村小学摘掉了戴了多年的“落后生”帽子,一跃跨入同类学校中等偏上的行列。与此同时,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也都让家长看到了变化。这些都被这位年轻的校长一一写进了他的“校长日记”。

  “在我的记忆中,四年级这位莫兴峰同学并不出色,甚至经常还听到任课老师的抱怨——这个学生怎么怎么的。但是上学期期末,他抽测考试竟然四科全优,总分全班第一,所以我很好奇。”因为学校学生少,所有的老师都认识所有的学生。

  班主任邵攀的回复,让方星有些出乎意料,“他的成绩是被‘认养’出来的。”

  和很多乡村小学一样,宋村乡中心小学实行的是寄宿制,特别是一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根本无法照顾,使得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日常关爱。去年11月,宋村乡中心小学开展特别的关爱活动——由老师“认养”那些需要照顾的学生,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除了每天督查作业完成情况之外,在生活上也给予关心,同时,每周一次谈心。

  “叫我‘干妈’、‘干妈’,刚开始感觉蛮别扭的,其他老师也开我玩笑,这么年轻就有了儿女,不过后来慢慢就习惯了。”邵攀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之一,大学毕业才一年多时间,莫兴峰就是她的“干儿子”。“自从认了我这个‘干妈’后,他在班里感觉有一种特别的自豪,上课也开始有精神了,有些时候,我提问也会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儿子,你来主动说一说’之类的。”

  从一头“小驴”变成一匹“黑马”,这早已是宋村乡中心小学人人熟知的励志故事,而“激励教育”也成为这所学校最为鲜明的特色。

  “这两年我们把‘帮助和激励每一个学生’作为我们的教风,把‘扬长避短’作为我们的校训,甚至还提出了‘激励三部曲’,目的就是采取各种形式去激励这些孩子,同时也要求每个老师都能做一个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的人。”方星说,在宋村乡中心小学,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过表彰。

  随处可感受的家文化

  “千斤木桶,也叫乌露银木桶,宋村方言‘yin tong’……作为生在宋村,长在青山的孩子们,不该忘记这银桶,不该忘记在它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件美好的记忆,不该忘记‘宋村印象’——他们记录了我们祖辈和父辈们的艰苦岁月和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摘自六年级学生夏茂林作文《千斤木桶》

  几乎每一个走进宋村乡中心小学学生寝室楼的人,都会被这里浓郁的家文化所吸引:整洁的卫生,清新的空气,各种主题特色的寝室,包括夏茂林笔下的“宋村印象”——一间专门放置各种农耕老物件的微型“展览馆”。

  “所有寝室的布置,都是学生和老师自己动手共同完成的,从装饰物的制作到墙上的画。”方星说,这么做不仅是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其实,被潜移默化的还有宋村乡中心小学所有的老师自己。

  邵攀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曾饱含深情地提到:我目睹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捅开堵塞的下水道,带领教师洗刷蹲坑,清理所有的死角;我亲眼看到风干物燥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给孩子们发放润肤露,指导涂抹润唇膏;我亲眼看到强寒天气下,老师们自发去农家挑水、烧水,供学生吃用……

  今年5月,在乡村学校从教40多年的方春生老师,原本可以申请正式退休了。这在两年前,还是他所盼望的能早点到来的日子。然而现在,他却舍不得离开了。当校长方星向他提出希望能教完这个学期再退休时,他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了下来。

  “一种家的氛围,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从来没有感受到过,所以这两年干得很开心,而且是越干越开心,”方春生说,留在乡村小学就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再就是家庭条件确实比较差的孩子,老师们无微不至如家人一般的关爱,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我常跟学生们说,你们是‘宋小’最幸运的一批学生,你们得到了乡村学校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关怀。”

  2016年暑期,乡政府拨款对学校进行维修,方星硬是把几个大工程拆分成35个小项,细到哪个地方要贴瓷砖,哪个地方要刷一道漆,哪个地方要建一个水池,比家里的装修都要考虑得细,而且还亲自“督工”,搞得工程的承包方连连“讨饶”。

  “文化是一个单位内个体的价值认同,大家对事物采取的一致行动,我想我们正在努力做到这一点。”方星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家文化已经渗透到宋村乡中心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这是最值得他和他的同事骄傲的。

  关注也是一种力量

  特别是现在的乡村学校,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农村空心化的日益严重,“留守”在农村上学的,大多为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比较堪忧的。——摘自方星论文《用阅读去平衡乡村校园》

  淳安地处山区库区,农村面积广阔,群众居住分散,小规模学校撑起了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半边天”。

  据统计,目前淳安学生数在200以内的小规模学校,占到了全县小学总数的近七成,这其中,留守儿童占到了小规模学校总人数的35.9%。

  “山村小学规模变小这个趋势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努力把这些小学校的教育做精,就像宋村乡中心小学那样,以精细、精致为方向,做好小文章,把平常的工作做极致。”淳安县教育局副局长胡炳君,是最先发现宋村乡中心小学这个样本的,他对“校长日记”和“宾馆式”的寝室管理尤为肯定,“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

  尽管宋村乡中心小学能改善的都改善了,但仍面临着生源一年少过一年的窘境,这让校长方星忧心忡忡,“现在还有44个学生,今年将毕业9个,就只剩下35名学生了。前期摸底,愿意来学校就读一年级新生的到目前只有1个,如果真的只有1个,那就连班都开不起来了。”

  “我当了这么多年的乡村教师,也了解那些跟着外出务工父母进城读书孩子的情况,真的不如留在我们乡村学校,我们平时对学生生活上的关爱、学习上的督促,就连他们的父母也没这么细。”即将退休的方春生无奈地摇着头,“作为老师,大家始终没有放弃,我们只能努力做得更好一些,希望让改变发生。”

  “有一次,一个学生跟我说,住在学校比住在家里还好,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直到一天我去这位学生家里家访时才知道,无论是环境还是思想交流,在他家里的确都比不上在学校。”邵攀老师感慨地说,现在她负责编辑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宋小之歌”,每次推送前,她都会好好花一番心思,不单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校,更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看到她编的微信,然后把孩子送到这个温馨的大家庭,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关注也是一种力量。”

  爱心温暖成长路

  王俊勇

  说到乡村儿童,总是让人心里涌起几许爱怜。

  乡村儿童多是留守儿童,一年到头难得见到父母一面。即使不是留守儿童,往往也是家庭条件较差。这意味着学校里的老师,需要给予孩子们更多家庭般的照顾。

  宋村乡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这样的寄宿制学校,更像是一个欢乐祥和的大家庭,在“家文化”的滋养下,乡村儿童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这对他们性格的完善、全面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村乡中心小学的“家文化”,用爱心温暖了乡村儿童的成长道路,是对农村教育的创新。在山区,乡村儿童、留守儿童还有不少,希望全社会多关注这些孩子,诸如在农村地区兴建适合孩子们的活动设施,开展更多业余活动……政府资金不足时,不妨考虑引入社会资本。不让山里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掉队,这是全社会都应该做好的一道必答题。(驻淳安记者 程海波 通讯员 汪婷

编辑: 谢梦洁
关键词: 淳安;乡村小学;温暖

留守——来自杭州淳安乡村小学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