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11月28日消息(记者张国亮 通讯员王芳 钟玉良) 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暨首届“一带一路”农业农村发展论坛即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记者从余杭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余杭区不断加大并逐年递增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从2017年到2019年,全区共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资金约22亿元。

  截至目前,余杭区荣获“联合国最佳生态和谐环境美丽城区”等多个世界级国家级荣誉,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覆盖率、美丽庭院创建农户覆盖率等十多个重点指标均达到100%

  美丽乡村“百分百”

  在人们印象中,乡村生态和景色好,但卫生堪忧。而在余杭,记者所到之村,无一不可用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来形容。

  在唐代名刹径山寺的脚下有一个径山村,记者在村里行走,恍如进入了高档别墅区,漂亮的杭派民居,秀丽的风景,干净的村路上连找到一件垃圾都是困难的事情。然而过去,这里交通不便、鲜为人知,破落的民居散落在乡村小道旁。2017年,径山村被作为余杭区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首批村,此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据径山村村书记俞荣华介绍,径山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融入“禅茶”文化,将村内的景观节点串珠成链,结合传说典故,设计成禅境寻踪、苏子遗墨、船桥夜遇、围炉煮茶等“禅村十景”, 富有诗情画意,让游客在移步易景中感受独特的“禅茶文化”。如今的径山村,既有江南风景温婉秀丽之美,也有安静空灵禅意之美,竹、木、石等传统乡土建筑元素的组合,又具有意境之美。

  据了解,目前,余杭区全区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村覆盖率、美丽庭院创建农户覆盖率等十多个重点指标均达到100%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民生活品质有效提升。

  富村惠农 产业兴旺

  以枇杷闻名的余杭塘栖镇塘栖村在2003年时是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庄,当时的村集体收入不到1万块,全镇垫底。而到了2015年,塘栖村一跃称为全镇“首富村”,最高时的收入达到700万。

  塘栖村是如何做到的呢?据村书记唐国标介绍,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塘栖村开始处置存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以及开发村级留用地项目。2005年至2006年间,塘栖村用民主拍卖方式将原丁河乡政府和老大队部卖得98万元,钱用来造了塘栖村办公楼,建成后其中一幢顺利租给了法根食品厂,每年租金有35万元。经过了一系列的利用留用地发展物业的操作,塘栖村彻底扯掉了“贫困落后”的标签。

  如今,塘栖村又朝着美丽乡村游的方向不断前行。据介绍,塘栖村在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初具成效的基础上,结合水乡风情、枇杷之乡等美誉,计划开展精品枇杷盆栽的栽种、培育和销售,利用现有的米塑馆修建茶吧,弘扬米塑、传统茶食等非遗文化,同时还要提升“三治”广场、文化广场、初心船、村史馆等,打造国防教育基地等。

  去年,余杭率先出台了浙江省领先的“富村惠农双十条”新政(即《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富村惠农”三年行动(2018—2020)的实施意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富村十条”新政从集体经济项目、留用地开发、存量资源盘活、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发展、金融扶持、增长激励、减费退税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以镇(街)为单位制定“一镇(街)一方案”,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预计到2020年,余杭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5000元,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文化注入 记住乡愁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一方面是不断空心化的乡村,一方面却是抹不去的乡愁。在余杭,通过文化注入和文化振兴的方式,乡村的活力被重新激发,年轻人纷至沓来。

  位于杭州余杭区西部山区黄湖镇青山村离城市相对偏远村子里的文化礼堂原本废弃,几乎成为危房,然而如今这里却是一座走在时尚前沿的融设计图书馆。

  该图书馆收藏了与设计有关的各类图书,涵盖了全国几乎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手传统手的技艺青山村党委书记俞祖介绍,这里注册国内外年轻设计师有150多名,其中有20多名设计师常驻村中诺贝尔瓷砖、老板电器等一大批著名的产品设计师都来这里获取灵感……

  除了融设计馆,青山村还引入了大自然保护协会、青山自然学校等等。据介绍,青山村将打造成一个未来农村社区,关注手工艺、设计、自然保护、运动、教育等等,与政府一起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

  记者了解到,余杭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共100个,全区完成标准化文化村创建,覆盖率达100%,已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