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8月25日消息(记者曹文君 通讯员张幼赞)近日,杭州临安太阳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万亩稻田生机盎然。沿着游步道一路漫步前行,两侧绿浪涟漪,蛙声阵阵,时而还有白鹭展翅,呈现一派“大绿野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景。近年来,借助“稻米生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机遇,杭州临安区太阳镇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催生“水稻经济”,以小切口抓大发展,撬动镇域共同富裕。
  “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再只出现在诗里,现实版“稻蛙共生”“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正在太阳镇省级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试行推广。
  “牛蛙喜欢吃田里的害虫,排泄物可以做水稻的有机肥。”新农人陈梅芳表示,通过“稻渔共生”模式,稻米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效益最好的时候每公斤能卖到40元,净利润直接翻倍。
稻田生机盎然(央广网发 临安宣传部提供)
  “我们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农户统一选种、统一育秧,发挥好粮食产业领军力量和主体带动作用。”陈梅芳同时也是元生粮油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介绍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示范带头、以点扩面,“稻渔共生”模式已经在合作社全面推广。目前合作社共有大户成员7名,基地种植水稻2780亩。2021年水稻长势较好,预计每亩稻米产量近650公斤,因为采用生态种养结合的方式,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现代化大米深加工产业链提升大米附加值
  从水稻到大米,加工是关键一环。太阳镇佳稷农业现代化大米深加工基地的建成有效弥补了先前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基地配备“产、供、销”整条产业链,实现了稻米生产、存放、烘干、加工、包装、冷冻等“一站式”服务。
  “传统稻谷销售每公斤只有3.1元,加工成大米后每公斤能卖10元,附加值比较高。”该基地技术负责人余岳峰表示,全自动大米生产线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在稻米加工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用工少、操作简单、运行平稳等特点,目前设计加工能力稻谷1.6万吨每年,折合大米1.08万吨每年。
  据了解,加工基地占地面积6亩,投入资金290万元,自去年10月份启动以来,已经加工稻米1000余吨,逐步形成了以太阳为中心,辐射於潜、昌化等周边城镇的大米加工社会化服务网络。
  “数字大田”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改革给种田插上了“数字翅膀”。在太阳镇“田博士”数字管理中心的“数字大田”大屏上,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实时可见。 
   
杭州临安区太阳镇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催生“水稻经济”(央广网发 临安宣传部提供)
  “田地间配备了病虫害检测仪、天气监测仪等,数据应用数字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返回‘数字驾驶舱’,发现异常情况能第一时间进行预警提示。为我们水稻统防统治就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建立农产品可溯品牌,强化品牌追溯标识的统一管理,实现‘一袋一码’溯源跟踪。”谈起这个“数字大田”,项目负责人王东喜悦挂在脸上。
  “数字大田”项目第一期覆盖了连片500亩良田。作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先行镇,太阳镇通过“政府搭台、农户加盟”的联动工作模式,先行先试构建“水稻数字大脑”体系。下一步将根据实际延伸“数字大田”建设脉络,为水稻产业全域数字化打下基础,助力现代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转型。
  从“稻渔共生”生态模式、产销一体现代模式再到数字大田智慧模式,太阳镇串起水稻种植、集中加工、品质溯源......的完整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一颗水稻带动一座镇”的绿色共富道路。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18人,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10%,壮大村集体收入246万元。
  “接下来,太阳镇将继续在党建引领下,深入‘两进两回’实践,厚植‘水稻文化’,做全‘水稻链条’,让‘水稻经济’迸发更大活力,撬动镇域共同富裕。”太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