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3月11日消息(记者王海鹏 曹文君 通讯员汪赛赛)3月11日,记者从杭州市建委了解到,杭州市2021年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已全面启动。今年,杭州市将完成200个小区的综合改造提升。连片改造、补足功能、未来场景成为杭州老旧小区改造重点。

  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再次入选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今年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持续发力,在综合改一次、补足配套功能、强化居民主体、推动长效治理基础上,融入未来社区、连片改造理念,推动片区资源统筹配置、多元主体参与改造,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民心工程。

  “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在狭窄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补足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激发居民主体作用,满足不同阶段居民改造需求;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热情不高是改造的三大难点。”杭州市建委负责人说,“对此,我们将拓宽思路,探索连片改造、存量资源整合、融合未来社区场景等模式,深入统筹老旧小区改造区域空间和资源整合,实现周边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破解老旧小区改造瓶颈。”

  连片改造 资源共享


  正在进行综合改造的余杭区五常街道油田小区。从高处俯瞰,美丽新形象已初步显现。(央广网发 杭州市建委供图)

  临安区南苑街道旧改的成功,令邻近街道的居民看了都眼馋,纷纷提出要求改造。对此,锦城街道接过“接力棒”,将与南苑街道相邻的三个街区全部纳入改造。“一号街区”着眼于畅通交通微循环,构建急救、消防通道,打造可根据需要和居民意愿灵活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微小区”;“二号街区”着重治理逢雨必涝的民生关切点;“三号街区”着重解决水杉路“三通”问题,使老街区敞亮起来,焕发商业活力。

  锦城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集中连片改造不仅有利于统一规划设计、分步分项实施,一体化解决问题,而且更有利于空间资源整合和配套功能设置。“如在治乱、治危和征迁拆违上,三个街区统一政策,通过拆整+微改造,可以有效解决老街区的脏乱差。”

  存量整合 补足功能

  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硬件设施老化,公共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腾出空间、用好空间?杭州的探索是鼓励盘活国有存量房屋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此,该市先后出台《老旧小区综合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存量房屋提供用于老旧小区配套服务的指导意见》,优先将老旧小区内或周边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存量房屋用于老旧小区配套服务,着力提升老旧小区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小区功能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截至2020年底,杭州市已盘活省、市、区三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存量房屋86处,约2.78万平方米,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各类服务设施。

  目前已配置养老服务配套用房33处、8362平方米,邻里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53处、19466平方米,并将此纳入居住区级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规划。

  记者在下城区环北新村社区看到,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协调下,省文化厅下属原招待所辅助用房已改造为邻里中心(包括儿童活动区、文化活动室等)使用。市民政局和市场监管局分别将太平巷151400余平方米和南瓦坊36单元近280平方米的存量房屋,提供给上城区紫阳街道新工社区,打造成了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据悉,今年杭州将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管理和运营。

  立足未来 融合场景


  杭钢北苑社区将参照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建设标准进行提升改造,此为社区集中活动场地改造后的效果图。(央广网发 杭州市建委供图)

  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改造方式从原先拆违、修补、整治为主,转为以综合改造为重点的有机更新,探索在有条件的老旧小区按未来社区建设模式改造,在改造中构建未来邻里、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场景,健全老旧小区配套服务,打造“15分钟居家生活服务圈。如余杭区梅堰小区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通过保留小区水塔、老树、五瓣梅等记忆元素,打造社区文化体验空间,同时制定邻里积分机制,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平台,打造邻里互助共同体。

  这些都是未来社区九大场景之一——未来邻里场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生动展现。“在旧改中,注重营造小区特色文化,通过挖掘小区的发展历史、地域特点、特色建筑、文化共识等元素,为公共空间确定文化艺术,形成贯穿小区的设计语言,塑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余杭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余杭区在旧改中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营造健康生活氛围。一个个未来健康场景,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