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记忆乡愁传承 > 最新动态

央广网

[记忆乡愁]传承:吴菲——土家傩戏传承人

2015-10-12 14:09:00 来源:央广网

  导读:它是来自贵州深山的天籁之音,它是来自云南丽江的远古遗音,它是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它是来自你我内心的成长记忆。文化薪火,世代传承。从今年6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老年之声面向社会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或者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金秋10月,中国乡村之声选取部分作品,介绍我国各地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与大家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记忆。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湖北省恩施台童思维)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土家傩戏,被人们称为“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民族文化大师吴菲是湖北省咸丰县土家傩戏的第十代传人。

  今年54岁的吴菲是咸丰县活龙坪乡人。吴菲自幼受到家族的熏陶,3岁时便跟随祖父吴培魁到各地演出傩戏。

  傩戏起源于当地的吴氏、龙氏、谢氏、姚氏家族。相传,傩戏是古代人与神灵对话的特殊方式,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咸丰傩戏将土家族、侗族和汉族脸子壳戏相融合,演唱时用本地方言,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演出形式很特别。演出剧目均在演出和教学中口传心授,暂时没有剧本传承。

  吴菲:湖南当时遭灾,吴氏的先祖于乾隆三年迁居到湖北省咸丰一个叫渣家沟村的地方,他们把傩戏带入了咸丰,并相传到今天。

  吴菲不仅能够表演傩戏,而且能亲自制作面具。他在当地开办了一家民俗收藏馆,馆里陈列着形态各异的傩戏面具,有76面之多,其中有不少傩戏面具都是他亲自制作的。据吴菲介绍,傩戏面具要用香木、白杨这几种材料刻成,其制作不仅需要上等的材料,更需要精湛的技艺。

  目前,傩戏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但由于祖传的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其传承一直受到限制。吴菲是咸丰傩戏的第十代传人,到现在仍然没有收徒。

  基于傩戏传承面临的现状,为了不使这门濒危戏种失传,吴菲决定打破祖规,广收门徒,尽最大努力把傩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其传承人,也可以把他们写下来、拍下来、录下来,发给我们。我们将通过中国乡村之声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与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来信来稿请寄: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策划部,邮编:100866,电话:010-86090353,电子邮箱:xiangchou@cnr.cn

编辑:孔明

关键词:傩戏;土家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民间傩戏大师汪儒斌:制作傩面具 传承傩文化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一般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间艺术家、土家傩戏大师、傩面具制作传承人汪儒斌师从当地民间傩戏专家谭学朝,认真学习木雕、彩绘艺术,潜心研究傩面具制作手艺,20年来,汪儒斌雕刀不离手、傩面具不离手,坚守傩文化的传承,创作了栩栩如生的傩面具千多张。

2014-03-17 14:11:22

老艺人患癌症仍整理"傩戏"资料 2年记录超270万字

正是在陈才学等无私奉献的民间艺人的努力下,桑植县的“非遗”文化才大放异彩:拥有2个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13个市级项目,52个国家级及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2014-02-25 14:31:13

仡佬傩戏生生不息

头戴面具,敲锣打鼓、蹦跳说唱……古老时光交错在黔北土地上。

2013-12-03 14:51: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