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样板化、错位化、非农化 乡村振兴误区需警惕

2018-01-31 11: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然而,当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从一起步,就存在跑偏苗头:乡村振兴“样板化”、建设主体“错位化”、发展取向“非农化”等问题。这些倾向不仅与中央倡导的战略要求不相符,也与农民群众的期待不合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以“乡村”为主体,但一些地方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目标和主体认知不到位。

  党国英:有些地方的“振兴乡村”主要是建设城市。乡村光“刷刷墙”,甚至只刷靠马路的这一边,然后简单的修路,这就不对了。中央要求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所以要两方面同时推进:与乡村发展关系比较紧密的中小城市要建设;一般的村庄也要兼顾。不能把一般的村庄扔到一边,只建设几万人的小城市,做所谓的“样板”。

  振兴乡村,村庄本身就要建设。目前,我国自然村的数量达到300万左右,党国英认为,一些地方存在“不切实际”的行为,想把每一个村庄都来一番大改造,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要对全部村庄有底线要求,同时对个别村庄区别判断和布局。

  党国英:比如有的村庄能判断出它的人口会继续移民到其它地方,出现“空心村”。“空心村”的出现本来是经济发展的正常情况,这样的村庄就没必要搞大规模的建设了。

  对全部的村庄,比如道路、水、厕所、基本环境、垃圾收集处理等,这些属于基础工作,对一般的村庄这些基础工作都要做。

  有些村庄人口不仅不流动,还可能略有增加,或者有些村庄属于“特色村”,需要保留和发展。这样的村庄下的力气就可以大一些、投入多一些。

  还有些村庄,有可能发展成区域中心,甚至小城市。这样的村庄要承接一些非农产业或者与农业有关的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流通产业。让产业结构会更丰富。

  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单纯的种粮务农、进城打工,到实现三产融合,开拓农民就业增收的“第三空间”。然而,在政府大力助推之下,一些地方开始纷纷效仿,偏离“三农”轨道。

  党国英:不能让每一个村庄都搞农业之外的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我们过去有教训,当年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村村点火、乡乡冒烟”,这个做法后来证明是失败的,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后大量的村庄搞的小工业都淘汰掉了。一定要认识到真正的农村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的非农产业,比如加工业、旅游业一定适用于少部分村庄。特别是制造业,严格来讲一般不适合在村庄布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总要求,第一个就是“产业兴旺”。然而,有的地方一个县就弄了十来个农业园区,一个乡就挂一个园区的帽子。党国英指出,这个做法是有问题的,农业要进步,关键是讲究专业化。

  党国英:专业化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效率高。我国多年的经验证明,要效率高就要实现区域专业化。例如河南的小麦,陕西中部地区的苹果,甘肃的土豆、玉米,新疆的棉花,山东、河北的蔬菜,广东的水产,专业化带来效率的提高。如果在一个地方小打小闹,专业水平上不去,成本就下不来,怎么和别人竞争啊?

  所以一定要走规模经营的路,一定要走区域专业化的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农村将来逐渐剩下专业农户,专业农户收入高了,村庄的美好就可以靠他们自己了。

[责任编辑:孔明 王肖军]

编辑: 孔明

样板化、错位化、非农化 乡村振兴误区需警惕

当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从一起步,就存在跑偏苗头:乡村振兴“样板化”、建设主体“错位化”、发展取向“非农化”等问题。这些倾向不仅与中央倡导的战略要求不相符,也与农民群众的期待不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