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三农时评

两周年特别评论节目:如何做好对农广播?

2014-09-26 09:16:00  来源:央广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按:在大力提倡发展城镇化的今天,农民朋友对农村广播的需求;对农村政策、农林经济、农业科技、致富信息的需求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那我们广播人,尤其是做对农广播的从业者,能否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呢?我们该如何优化节目形式,做到和农民听众心连心呢?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党委副书记卜晨光多年从事对农广播工作的研究,他认为对农广播从业者还要在服务农民的普适性上下功夫,节目内容需涉及到政策的解读、技术的推广,以及对农民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解读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要向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心里做装着农民,这样做出来的节目才是农民喜欢听的。

    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评论员卜晨光)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如何对农广播如何更好的为农民服务,提升对农广播传播的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农广播还是要全景式展现农民生活以增强听众的认同感。对农广播的听众大多是农民朋友,作为受众,他们希望在节目中能听到与自己生活环境相似的情景、与自身生活境遇相近的情形、与自我追求目标相同的情感、与自己面对困惑不解的情绪等,这是最为关键的收听感受,所以对农广播要在内容选题上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关注农民生活,只有这种全景式展现,才能让农民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在节目里都有所呈现,也增加他们对节目的认同感。

    第二,还是要通俗化描述农民生活以增强听众的乐听感。这就要求对农广播的话语传播方式更适合农民的接受习惯,要会说农民喜闻乐见的“接地气儿”的家常话。要让时事和政策稀释成容易理解的信息点,农民听众接受起来才会更加顺畅、信息阻碍才会逐渐消失。

    三是要权威性解读三农问题以增强听众的时代感。对农广播在对农民进行政治、科技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农民接受习惯的特殊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农传播仅仅停留在讲故事、讲细节、讲俗话层面的低级阶段,还应适时对农民进行政治引导、科技提升和文化武装,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主观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背景下需要具有一定政策把握能力、科技生产能力和文化接受能力的新型农民,在这一新形势下,对农广播在对农民进行政策法规、农林技术、农经观点、社会文化、民生世情等方面内容传播的时候应该做到准确、专业和权威,这是对农广播对农民进行时代感塑造的重要功能,也是对对农广播在传播有效性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对于中国乡村之声,作为国家级的对农广播,怎么样才能发挥对农广播的优势呢?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在对农服务的普适性上下功夫,这个普适性涉及到,在政策的解读,技术的推广,对于农民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解读和认知的层面,要更突显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级对农广播才能有传播效果上明显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提升对农广播的有效性才会变得水到渠成。

    对农广播的建立初衷显然是面对农民听众、为农民朋友服务的,在农村广播发展的几十年当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遭遇到发展瓶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曙光就指出:当前农村广播存在不被重视,农村与城市的信息鸿沟逐渐被拉大,以及农村广播自身存在“节目与农村实际的需求两张皮的”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评论员赵曙光)据中国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农的广播体系的建设还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农村市场往往是容易被整个是市场所忽视的,他的消费能力比较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他的市场价值并不是特别高。但是由于农村的整个人口和农村的整个社会问题,所以他在整个政治和社会问题的领域的重要性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从对农广播的角度来说,他的将来的发展还是去解决一些市场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然后从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来提供一些信息化、服务化、和舆论引导的服务,这对于推动社会的整个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解决三农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

    第二个层面,因为随着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些焦点的话题,往往集中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但其实在农村里面随着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城市的和农村的信息的鸿沟可能会拉越来越大,所以,对农广播的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去弥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这种信息的鸿沟的差距。不能让很多城市生活在21世纪,让很多农村的居民生活在20世纪,双方对信息的获取的效率差别很大。这样可能会使得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对农广播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乡村之声的角度来说,将来主要要去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作为国家广播电台去做的对农的节目,一定要站在农民的感情和农民的心里的角度,来去理解和了解农村、农民,然后呢再来对农民提供一些广播的服务。

    有的时候我们容易把农民这个词理解成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心理结构和感情的情绪。实际上我们还是说,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状况的农民和不同的年龄的农民,他们的感情和心里的需求都可能差别很大。所以对农广播,包括乡村之声,就一定要能想办法去贴近农民、了解农民的感情,站在农民的心坎上去说话。

    然后我们也希望就对农广播能够更好的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去传达有利于缩小社会公平维护农民利益的这样的一些信息和道道,也包括去给农村和农民提供一些更好的市场机会,更好的去促进他们的经济和这种利益的发展。

    赵曙光教授认为,对农广播还需要在弥补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给农民朋友提供一些信息化、服务化、舆论引导的服务。

    记者:“您觉得农村广播发展现在还存在哪些问题?”

    赵曙光表示主要是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做的对农广播和农村的这种实际的需求有两张皮的感觉,就是总是感觉这不是做给农村的居民看的,这实际上是我们想象中的农村的居民的样子的,但是实际上的农村居民未必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说第一个存在的问题还是我们说的怎样去代表农民的感情和农民的利益来,然后来满足农民的需求。

    第二个,我们做的一些对农的一些广播类的节目能够拉近我们整个城市和农村的这种差距,把中央和政府的一些好的政策能够及时的去进行推广,能够让农村也更好的了解他建设的方向和他城市化的城市什么样子的,可能在弥补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方面,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对于第一个层面,希望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的官员进农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这种方式,去体验基层的生活。所以对于对农广播来说,可能他如果真的是很需要去脚踏实地的深入的去了解农村,他可能也要有比较好的实践,和比较好的对农村的调研,参与的这个过程,这个可能对于搞好对农的广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第二个就是对农的广播还是以广播的这个载体为核心,按照融合媒体的发展,去更好的去满足各种类型的农民的需求。实际上在农民的这个需求的中间,有一些人是对互联网应用是比较陌生的,但也有很多年轻人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实际上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在做以广播为核心,然后形成一个融合媒体发展的这样一个体系去满足农民的这样的一个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开播两年来,无论是农民听众还是专家学者,对于乡村之声都充满了殷切的期待和祝福,乡村之声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既感到自豪又感到责任重大。目前正逢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城镇化、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等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涉农改革政策正在逐步实施,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乡村之声的创办和播出正当其时,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深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开播2年,我们前方的路还长,中国乡村之声,将再次启航。

编辑:洪越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