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点击排行

守望穿越历史的乡愁

2015-02-06 14:15:00  来源:央广网  说两句  分享到:

    福建连城县,地处闽西南。虽然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在现代化的洪流中飞驰,但是在这里,客家人也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望,诠释着颇具历史感的乡愁。

    (记者夏恩博)

    杨芳: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吗?

    “你知道自己的姓氏来源和郡望吗?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吗?”杨芳带着客人参观她的博物馆时,会笑眯眯地问起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人不太清楚这一点,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她多多少少感到惋惜,也更坚定地想要把自己的藏品给更多人看到。

    10多年前,杨芳对老家门楣上的匾额产生浓厚兴趣,因为在儿时,爷爷曾经告诉她,门上的匾额代表家族的荣耀。后来她发现,在农村,代表家族荣耀的匾额成了人们眼里的无用之物,有的被做了床板,有的被当做猪圈栏门,有的则直接被劈成了柴火。杨芳很不解,怎么能这样对待祖辈的荣耀和文化传统?于是,她决心开始收藏牌匾。后来不仅收藏匾额,收藏的范围扩大到楹联和明清时期的各种生活用具,例如古代儿童的衣帽配饰、婚丧嫁娶的用具、各种姓氏的先人神牌等等。她慢慢发现,那些蒙尘被土的东西,居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块牌匾、一句楹联、一个神牌,都能读出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家族的历史,甚至一个时代的风貌。

    杨芳收藏的匾额

    “每当擦拭那些被抛弃的匾额时,你会发现我们把历史踩在了脚下,”这是她最深的感喟:“我喜欢看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我觉得我们应该留住自己的根。我收藏了很多精品匾额,将来会捐给连城县的博物馆展出。希望来这里的人不只是看山水,更要看我们客家的文化。”

    吴美熙:传承先人的生活智慧

    福建连城县,客家聚居之地。保留文化的根脉,在客家人眼里是颇为重要的事。千百年来,客家自北方南迁,执着地坚守儒家文化和汉族古语方言,崇尚勤劳俭朴,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在“现代”与“过去”作对比的时候,很长一段时期里,“过去”意味着落后。那么,“现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报道组采访福建连城县培田村村民吴美熙(右一)

    “我们今天的人,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着赚钱,却忽视了子女。吴昌同呢,官至四品,他却放弃那种荣耀,而是把‘克’字放在第一位,四个儿子都胜过他,这是非常高尚的。真正做父母亲,这才难能可贵。他们过去是榜样,现在也应该是榜样。”

    虽然不能对“现代”做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72岁的吴美熙,却知道先辈的耕读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很具启发意义。每次徘徊在村口的百年老树下,或者为远来的客人讲解家乡的“九厅十八井”古建筑,他都想让人知道,他之所以热心于保护村中的古建筑,一是因为保护好才能开发好,二是因为家乡先辈们所恪守的乡土文化,其实是一种特别值得崇尚的生活智慧。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培田村

    吴美熙的村子福建连城培田村,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十大最美村镇之一,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培田村背山而建,溪水穿村而过。青砖黛瓦,天井华堂,雕栏画栋,古色古香。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统治着现代人生活空间的时代,培田村俨然一个桃花源。在这里,从未停歇的是村口日夜旋转的老水车,绵绵不熄的是宗祠里的香火,口口相传的是忠孝节义的吴氏家训。远道而来的都市人,置身其中,恍若隔世。

    这个桃花源的缔造者是八百年前的渤海吴氏先祖,而使它经历风雨却仍然保存至今的,是懂得秉持敬畏之心的吴世子孙。

培田村的古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吴美熙回到培田当村里的小学校长。学校就在村里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南山书院。数百年来,吴氏家族重视耕读传统,虽然地处山乡,却设立6座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不遗余力,因此人才辈出,在明清时期有科举功名者73人。科举制度废除后,又培养了四位东西洋留学生,开一地风气之先。而吴美熙赴任校长时,这所书院已经破旧不堪,岌岌可危。

    1987年,吴美熙找到一位从培田走出在福建省文化厅工作的同乡,请其帮忙筹措资金。同乡建议他把南山书院申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就能够每年得到一定的资金用于修缮。而这个提议,让吴美熙注意到整个培田村古建筑的保护。

    自小在培田村长大,吴美熙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家乡的美丽,宗族间的亲情,还有吴氏祖训、先人的传说,都让他越来越着迷,也越来越感到,那绵延不绝的耕读文化和乡土文明,美得不可胜数,后人应该把它们传承下来,而不是任其湮没于历史的尘埃。

培田村经典的明清建筑,以九厅十八井闻名。

    吴美熙很快写了一份介绍培田古民居和风俗文化的报告,寄到了有关部门。然而,由于申报程序错误等等原因,报告和建议前前后后搁置了12年。直到1999年,连城县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培田村终于进入了当地文化、旅游等部门的视野。

    进入2000年后,培田村的建设开发正式列入当地的发展规划。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旅游开发专家开始来培田调研考察。县里的领导找到吴美熙,请他给培田的旅游规划提建议。吴美熙意识到,培田的古老魅力正在被唤醒。那年,他一个人拿了根两米长的竹竿,丈量全村的老房子,量了三个多月,计算出全村古建筑约71900㎡的面积,其中31座华堂,21个宗祠,为后来的开发投入提供了重要数据。

    为了重建村口那座建于清代的“恩荣”石牌坊,他到处找寻散落在村民家中的牌坊构件。听说建造牌坊的石条、石板被修了下水道,他便钻进下水道去找寻;听说某块石板被村里人用来垒了猪圈,他便跑进猪圈去寻觅。而村里人听说他想重现培田历史的风貌时,也都尽力为他提供方便,在外经商赚钱的培田同乡也鼎力相助,出钱出力。终于,村头村尾两座老牌坊奇迹般地再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吴美熙向每一位来培田考察的专家学者请教古建筑、风俗传统等知识,同时他还购买了大量图书资料,几乎堆满了房间。天长日久,他成了人们眼里的“土专家”,不论是国学典故还是古建筑知识,他都能融会贯通、娓娓道来。到培田,听他讲述村史和风土人情是一种享受。15年来,他为300多家媒体、3000多名专家、领导讲解过培田的历史。

    如今,吴美熙正在把自己多年来对培田村文化的研究整理成一部书稿。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理解乡土文明的价值,学会祖先“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

    邓金坤:历史会给连史纸地位的

    收藏与保护是对文明的继承,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发扬同样如此。

    连史纸,中国最具盛名的书画纸张之一,产于连城。它质地细腻,洁白如玉,百年不变色,也不易变形。数百年间,以木刻雕版和连史纸制作的印刷品,使连城在古代成为中国南方的图书印刷重地。在连城姑田镇,曾经有一百多家连史纸手工造纸作坊。然而,现代印刷业的发展,早已将连史纸制造业逼退到历史的小小角落。时至今日,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连史纸的作坊,只剩下连城“玉堂春”一家。传至邓金坤手里,这家作坊已历经11代主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史纸手工制造工艺传承人邓金坤

    连史纸的制造,只能靠传统手工艺。从原料加工到打浆、抄造、焙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造纸师傅,没有三年的功夫无法成就。这样的时间代价,在现代社会是极少有年轻人愿意付出的。邓金坤的作坊里,造纸的几位师傅大多五六十岁,最老的师傅已经八十岁。尽管经营中面临各种现实问题,邓金坤却始终相信,自己有责任把连史纸的手工工艺传承下去。过去,他的纸主要用于出口创汇,随着海外需求的减少,其它作坊陆续关门,邓金坤却执着地坚守着。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在古籍修复用纸市场打开局面,与杭州西泠印社合作,并且正在筹建连史纸展览和体验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连史纸的品质和地位。

邓金坤的连史纸造纸作坊

    “历史是要给连史纸地位的。我有责任去传承这种工艺,发掘它的价值。我如果做不到,早晚也会有其他人做到。”邓金坤坚信这一点,而且正在为连史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

编辑:洪越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