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市场透视

央广网

专家:互联网浪潮之中 应该多些冷思考

2015-06-09 11:27: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渗透,互联网+的业态改革浪潮已经掀起。比如说互联网+集市=淘宝,互联网+交通=快的、滴滴,互联网+银行=支付宝,而互联网+农业,正在改变农业的状态,使得农业逐步朝着包容、开放、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这股浪潮下,很多县乡领导,甚至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很喜欢谈“互联网+农业”的设想,在一些基层领导中间,仿佛不谈互联网,就是“不通电”或者不入流似的。互联网+农业到底等于什么?北京玉泉路粮油市场分析师刘敬亮说,“互联网+农业”有热度是好事,但是“风靡”之中,应该有一些冷思考。

  刘敬亮:众所周知,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因素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互联网+农业”虽然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速流通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的内在契约性约束,也越来越被农民了解,但面对自然风险的不可控性,农民仍可能被迫违约。当违约责任被农民归咎于互联网的负面性因素时,就难免会滋生抵触互联网的心态。

  至少在目前,农民仍然是互联网领域的弱势群体。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农民仅仅是被动应对者,各种网络安全问题还可能会给农民带来诸多困扰,上网过程中的一个小疏忽,就可能给农民带来不小的麻烦。据2014年有关调查统计,中国网民中有46.3%的人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只有不到一半的网民,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在互联网知识普及不够深入广泛的今天,如果农民因为不熟悉互联网业务而蒙受损失,我们的初衷就会大打折扣。

  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其功效更多地体现在掌握“+”什么、怎么“+”方面。农民只有看懂市场走向,才会做出市场预测,也只有具备市场预测能力,才能进行正确的市场决策。鉴于此,必须先把农民的市场经济基础知识补上来,才谈得上让农民去做“互联网+”,也才有可能让农民真正“+”进去。所以,当农民还缺乏行船的桨板时,就让他们下水布网,就有可能失重呛水。让农民在“互联网+”方面有所斩获,必须先培训农民学会弄潮搏浪,然后再引导他们“张网捕鱼”。

  另外,许多农产品尤其是特产鲜货不少集中在僻远山野,外运困难,这导致即使借助“互联网+”,有人想买却运不出,等于有网无路。外地对原产地农产品因为信息不畅,缺乏了解,近乎求购无门。所以,“互联网+”可以把农业生产与要素供给、市场需求连接起来,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受制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依赖,和物流滞后问题。

  “互联网+农业”前景灿烂,必然带来农民思想观念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但我们也要科学把握,打好基础,理性推进。

编辑:孔明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物流;农产品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